“看不懂”的新零售

14.03.2017  10:38

□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定位‘轻奢’下午茶,却开在了过道上。”近日,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一楼,过道里新开了一家咖啡蛋糕店,让成都市民石梅很困惑。喝下午茶,除了食物精美,更要环境清幽。而购物中心的通道,人来人往,实在嘈杂。

这家新店的品牌运营负责人却不这么看,直言“看中的就是人气”。店名Becca,由最佳、欧式、创意、美味等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同类商品定价比星巴克咖啡等贵了近一倍。成都,是其第四家店。之前三家,分别在香港、上海和重庆,都选址在购物中心的过道上,“生意都不错。”

在她看来,这样的选址恰恰瞄准了痛点。购物中心的餐饮一般集中在内部区域,一楼、中庭等位置很少涉及。做的这道“填空题”,让路过的顾客既可歇脚也可享受精致的咖啡和蛋糕,还出售各式酒品,逛街也可小酌。

无独有偶,曾经精品店林立的成都桐梓林北路,去年开始也出现了一波“看不懂”的行情。

“店租高达300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生意差时却好几天不开张。”叶小雅曾在桐梓林北路经营一家精品女装店,经历了近一年的入不敷出,最终选择了关店。隔壁几家精品店也相继关门。令她不解的是,没过半年,她再次路过桐梓林北路,却发现曾经的精品店已变身燃面店、抄手店等,一连新开了好几家。“房租高得精品店都做不下去,小吃店居然能活下来?”

记者在一家燃面店得到答案。“房租是高,但小吃店正好是这块区域最缺的,目前看生意还可以。”店老板告诉记者,桐梓林被称作是成都的第一代富人区之一,之前打造的“欧洲风情街”多青睐精品、美容等业态,餐饮多集中在中高端领域,缺乏平民快餐。他之前也来打听过店铺,房东一听说是小吃店就拒绝了。后来,在互联网和大型购物中心的冲击下,这些定位中高端的小型传统精品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出现了关门潮。空置的店铺让不少房东放弃了起初的坚持。

“这一片住宅人口近30万,靠近人民南路的一些写字楼也有庞大的上班族。”该老板还笑称,这条街地段金贵,消费者也有共识,因此他们售卖的燃面、米粉定价比其他地方贵了近三成,消费者也还是认同。

除了找准市场空白和痛点,主动拥抱互联网,是上述咖啡店、小吃店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成都店新开张,所有蛋糕每天从重庆运过来。”借助互联网+冷链物流,Becca两个店只“养”了一个蛋糕师团队。未来,他们计划建立线上平台,扩大品牌影响。互联网冲击波,在小吃店,也成了利好。“与各种电商平台合作,外卖和堂食的客流量几乎持平。”

“新零售”时代,是互联网企业希望联手线下实体零售业端出来的一个新提法。零售业如何转型、创新,颠覆传统观念,掀起更多“看不懂”的尝试,也许正是路径之一。

上月,阿里巴巴牵手上海“国有商业航母”百联集团,启动“新零售”合作,希望融合线上、线下,探索全新的零售业态。双方合作究竟会孵化出什么?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直言,出现谁都看不懂的业态,路子就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