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突出“三好” 关爱“两特”群体

17.06.2014  18:20

眉山市扶贫移民局坚持一切从移民和贫困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出发,突出“落实好政策、实施好项目、处理好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地区和移民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在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行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落实好政策,移民按月“领工资

      “每个月我可领直发直补金50元、养老保障金310元,一共可领360元‘工资’,比去年多了120元。”晒出“工资账本”的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瀑布沟电站移民冉从金告诉记者,钱每个月都打到卡上,很方便。

      去年,国家对瀑布沟电站移民养老金投入进一步加大,从每人每月190元增加到310元,切实帮助像冉从金这样没有劳动能力的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为他们更快适应新环境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为将党和政府对“两特”群体的特殊关爱送到每一名移民和贫困群众手中,市扶贫移民局深入移民和贫困群众村组、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解民忧。

      据统计,我市共有直发直补移民41814人,其中养老保障安置移民528人。截至目前,我市共核减移民1794人,新增直补人口3760人,年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446.62万元,没有出现一次错漏现象。

      实施好项目,为群众带来可观“”景

      一栋栋农家新房掩映在绿水丛林之中,一座座山头上新植的林果苗木迎风摇曳……走进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党支部书记陈秀元介绍,今年全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16000元,较去年增加了8500元。能有如此可观的收入,多亏了市、区扶贫移民部门对该村基础设施的项目投入,帮村民们修路、修塘,修水池、改造电线,让村里的果树有水灌溉,水果能运出山卖上好价钱。

      去年,连鳌村依托市、区连片扶贫和产业扶贫两个项目的实施,下大力气把改变山区基础设施面貌作为首选棋来走,以460万元的项目资金和群众集资150万元的投入,在全村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截至目前,各项配套工程已全面竣工,全村共新修村、组水泥路12.6公里,生产便道3.9公里,通户道路1.8公里,整治扩宽道路2.93公里,浆砌山坪塘7口,建成蓄水池52口、饮水净化池60口、沼气池50口,改造了用电线路和更换了低压变压器,使村民生产生活用电有了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为山区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连鳌村的变化仅是我市实施项目扶贫的一个缩影。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投入资金1.366亿元,支持移民区和贫困地区新建、改建道路224.6公里,新建、整治渠道137.9公里,整治山坪塘94座,新建蓄水池515口,进一步改善了移民区和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等“五难”状况,增强了发展后劲。支持发展优质水果、蔬菜、林竹、花卉、核桃、猕猴桃26085亩、林下养鸡38万只、冷水鱼养殖1200亩,建成东坡万胜广济核桃产业、黑龙滩“天府香颂”花香产业等产业示范基地。

      处理好问题,当好移民的“娘家人

      “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到位了,到位了。”近日,市扶贫移民局干部到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3组瀑电移民张仕珍家走“亲戚”,当询问到其儿子是否履行抚养义务时,张世珍老人高兴得连连点头。

      原来,早在2008年,78岁的张仕珍就因赡养问题将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从2008年6月起,其子每月支付张仕珍生活费100元,张仕珍生病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的个人负担部分,由儿子负担三分之一。虽然法院做出了判决,但儿子却拒不履行。2013年4月,张仕珍老人找到了扶贫移民局,寻求“娘家人”的帮助。

      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许可后,市、县移民局工作人员5次电话联系督促,6次当面协调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张世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解决。

      2013年,市扶贫移民局共接待处理移民和贫困群众来信来访22件56人次,化解22件,息访22件,化解率、息诉息访率均达100%。在移民信访稳定和群体性事件处理中,没有激化一起矛盾,没有上交一个问题,做到了“隐患处理在基层,矛盾纠纷零上交”的目标。

  (四川新闻网、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