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业厅定点扶贫汶川县 “绿色银行”有望盘活穷山村
巴中市通江县铁厂乡大力发展林下芍药产业,盘活当地经济。 (图片由省林业厅提供)
“我在揽游客,明天就回去哈!”这几个月以来,只要在成都接到阿坝州的电话,杜斌几乎开口就是这句话。除了省林业厅宣传中心音响制作部主任的职务,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汶川县克枯乡大寺村第一书记。未来5年,他要在这里帮助8户贫困户脱贫。而脱贫的路径,就锁定在生态旅游和林业产业上。
去年8月,汶川县被确定为省林业厅的定点扶贫地区。围绕着生态扶贫的模式,省林业厅进行了探索尝试,如今5个月过去,这个森林覆盖率达48%的地震灾区县,正一步步尝试将高半山区的“绿色银行”一一兑现。
□本报记者 王成栋
A
困境:守着1.3万亩非国有公益林,却无法变现
坐落在汶川县城西侧的大寺村,海拔2200米,山多、地少、林多、民穷,是当地的特征。全村现有342人,土地超过1.6万亩。然而,扣除集体公益林、退耕还林形成的公益林以及果园,可耕地只有1229亩。
由于土壤贫瘠,村里人把有限的耕地拿去种植玉米和土豆等口粮,“一亩地玉米了不起也就产个七百多斤。”杜斌说,要想脱贫,只能做好“林文章”。
不只是杜斌,村民们也希望,在脱贫的道路上非国有公益林能够“出力”。所谓的非国有公益林,即集体或个人所有公益林,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不仅不能从事经营性采伐,而且没有补贴。
目前,村里的人均非国有林地占有量接近45亩,守着“富矿”却不能变现,这也让村民们有些意见:辛辛苦苦造的林,眼看着成材,却不能卖钱,“谁要是能把这些树子变了钱,村里头就富了。”
同时,在外人眼中,当地有着非常优越的发展旅游和特色种植业的“硬件”: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全年日照时长接近1700小时,风景优美,同时,由于地势的原因,当地也不缺水。此外,当地还拥有毗邻成都的地缘优势。“规划得好的话,脱贫没问题了。”然而,第一次来大寺村,杜斌的热情就被浇了盆冷水:虽然这里距县城只有16.5公里,但开车单边耗时就要一个多小时。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村里人说,借助退耕还林等机会,当地人自发种植过脆皮李、蓝莓,但由于不好运输,这些农产品也很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