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结对帮扶武胜县工作纪实

24.12.2016  09:01

今年10月1日,武胜县飞来石村举办欢乐农家大赛。(图片由省教育厅提供)

公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咱们就敢放心大胆地搞种养殖了!

种黄精好!种在地下时间越长越值钱,行情不好可以不挖,是真正的‘绿色银行’。

上次发的黑山羊,预计年后就能下崽,我们的养羊队伍又要壮大了。

12月3日,武胜县万隆镇大垭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围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谋划着来年的产业发展。

大垭村的这一幕,正是近两年来,省教育厅贯彻中央、省委精准扶贫要求,切实做好武胜县“定点扶贫”工作的缩影。

精准谋划措施得力

不折不扣执行中央、省委定点扶贫”工作要求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上率下行。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传导到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汇集成强大的扶贫合力,有力推动减贫工作连创佳绩。

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扭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短板’,立足省情实际完善思路办法,采取超常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3月,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财经国家周刊》撰文表示。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户一人,是省委作出的庄严承诺。

去年7月,省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专门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出台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决定》,与之前制定的《纲要》、《条例》和会后出台的10个专项方案,形成“3+10”组合拳。

省教育厅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在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根本途径的同时,深化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工作。近两年来,对口帮扶的武胜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7月27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深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贫困户家中,专程送上了慰问品和帮扶资金。他详细察看贫困户家庭状况,了解贫困原因,共同研究制定脱贫规划,鼓励他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在党和政府的精准帮扶下早日脱贫奔小康。

拳拳深情,殷殷期盼。2016年,朱世宏又三次深入武胜县督察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刘晓晨、洪流、何浩、李鸿才、李光华、张澜涛等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干部也分别前往所联系的贫困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20余人次,现场协调帮扶项目、资金和措施的落实。

作为撬动扶贫攻坚的“重要支点”,省教育厅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先后选派8名优秀干部到武胜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助理,选派优秀干部谢亮冯到武胜挂职县委副书记,着力抓好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12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全省所有公办高等院校全面参与“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对口帮扶,实现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全覆盖。

这批教育系统的“马向阳”们,纷纷“下沉”贫困村,寻访村情民意、谋划发展路子,在“切实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产业‘造血’能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下,昔日的贫困村正悄然发生变化。

瞄准“靶心”选准道路

特色和品牌成为致富增收“核心竞争力

要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要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扎实开展定点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现代富民产业。”今年5月,朱世宏在武胜走访调研期间,对“第一书记”们提出了扶贫的“第一要求”。

我们村户籍人口1200余人,实际村里不到400人,都是老弱妇孺。”今年1月,省教育厅下派“第一书记”陈贵均到达大垭村后,“缺人”成了他面临的首要问题。

大垭村地处武胜县和重庆市合川区交界,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长期以来的收入来源。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稀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三大难题。

陈贵均说,今年上半年,采取“借羊还种”模式,赠送了一批优质黑山羊给贫困户,待到种羊产崽后,又把小羊还给村委会,由村上统一调配给下一批贫困户。“这样,村里的黑山羊产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土地分散且坡地多,没有种养殖带头人,陈贵均在深入了解大垭村村情以后,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利用价值低,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流转我们的土地,没有带头人,意味着任何帮扶措施难有抓手。

这时,大垭村把破解问题的箭头对准了“发展集体经济”这个靶心,把村集体作为项目“责任人”,通过“由帮扶单位出首批本金和技术、农户出土地和管理、成果由农户与村集体共享”的模式,着力发展广安名特土产黄精种植。

陈贵均说,黄精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极具保健功能,发展前景很好,目前,广安已经注册了地理商标,形成了黄精供销合作社。“关键是种植管理不需要太多劳动力,根茎在地下越长越多,市场行情不好,可以选择不挖、不卖,不会出现‘烂在地里’的问题,种植风险极低。”目前,大垭村首批黄精已经试种成功。

仓廪实而知荣辱”,扶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改善民生,让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武胜县委副书记谢亮冯说,武胜县是典型的丘陵农区,人口85万,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贫困人口体量大,扶贫任务艰巨。

2015年以来,在省教育厅的协调和统筹下,武胜县确定了“一基(优质粮油)、两主导(生猪和晚熟柑橘)、十个特色(蔬菜、土鸡、水产等)”的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名优品牌,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还利用教育系统扶贫优势,帮助武胜县建设‘电商扶贫系统’,建立了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把物流渠道延伸到村,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谢亮冯介绍,今年“双十一”,“特色武胜123”网销平台正式上线,仅在当天,便实现了8万多元的销售量。

特色农产品能卖得出去,变得成效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脱贫致富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盘活教育资源提质增效

农村产业发展调了结构,转了方式

虽然正值隆冬,猛山乡双河村却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在双河村“电商服务站”,快递人员正忙碌地搬运着双河特产“油砂香米”;沿着通组入户的便民路去“养殖大王”王栋锋家,成群贫困户寄养的“农凤鸡”长势喜人。

这些可喜的景象离不开省教育厅的精准帮扶。今年2月,在省教育厅的积极协调下,四川农业大学将新研发的80余斤“宜香优2115”优质谷种,免费提供给双河村贫困户种植,如今该村共有60亩优质水稻并建立了示范种植基地。

听说这个水稻抗旱性强、抗病虫害,口感也好,今年我种了4亩多。”贫困户谭素兰告诉记者,她家水稻田所在的双河村五组是有名的“油沙地”,为鼓励她发展生产脱贫,村里特意给她分发了5斤优质谷种。“收割机都能开到地里了,今年我把邻居家的2亩撂荒地也种上了水稻,加上省下的几百元谷种钱,应该能增收不少。

为了保证水稻品质,提高产业价值,省教育厅派驻双河村“第一书记”王国强注册了“油砂香米”商标,如今,双河村的香米是武胜县农产品网销平台上销售最好的产品之一。

今年4月底,经省教育厅协调,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该村贫困户捐赠了300只该院自主培育的“农凤鸡”鸡苗,以及养殖书籍和防疫的药物。“农凤鸡”又叫“三好鸡”,好吃、好看、好养,适合农户散养。学校送来的都是“脱温鸡”,成活率非常高。

这批鸡苗我们采用贫困户自养,或由养殖大户帮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代养,然后进行年终分红的养殖模式,助力贫困户增收。”王国强介绍道。

朱世宏强调,“省教育厅要充分发挥本行业智力资源丰富、人才荟萃等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支持,助推武胜贫困群众尽早脱贫奔小康。

盘活教育系统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为脱贫致富增添了无限动力和活力。

12月13日一大早,刚入驻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的柑橘业主刘小均忙完手头的事,便迫不及待地赶往该村产业展示厅看她惦记多时的“活地图”。

真是捡到大便宜了!”到展示厅后,刘小均径直走向才安装不久的飞来石村沙盘模型。前段时间,她还在四处找测绘公司,准备请专人测绘出其产业发展区域,便于加紧开发项目,听说村里有了这个“宝贝”,她才将此事搁置一旁,“有了沙盘模型,我至少节省了五六万元!

2016年,已经“摘帽”的飞来石村转移工作重心,进入巩固脱贫成果、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新阶段。该村整村产业规划特别是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迫切需要一张全景高清的实景图和地形图。

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深知,开展全域测绘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且投入较大。何不充分利用该村对口帮扶单位的资源?很快,在省教育厅的协调下,他的想法得到了西华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倾力支持。

自今年5月起,两所高校先后派出专业测绘团队前往该村勘探地形、调试设备、规划线路等,采用无人机、航拍等先进设备、技术,开展全域测绘工作,该村首张高清全景图、等高线地形图、电子地图相继出炉,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飞来石村沙盘模型。

原来我们村是这个样子的。”“快看,我们家在哪儿!”村民们啧啧称奇的时候,杨驰云正在盘算如何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这次测绘为我们下一步规划,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我们准备再修建一个志愿者服务站,建一个农民夜校,还有农技资讯中心、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照料中心,把我们村的公共服务来个提档升级。”杨驰云指着沙盘介绍规划。

下一步,他们将逐步把工作重心由基础建设转移到发展产业上来,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挖掘传统文化,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加快推进飞来石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贫困村向幸福美丽新村转变。扭住关键节点激发脱贫原动力

文化建设重塑乡村新风尚

向书记,今天要组织跳广场舞不?”在白坪乡隘口村宽阔的通村公路上,一位老人挥手拦住了“第一书记”向常中。“以后我们每天下午都跳啊,记得要来哦!

2017年元旦节即将来临,向常中准备在村里筹办一次文艺汇演,同时评选出隘口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村民们对这件事非常积极,不少妇女都加入了村广场舞团队,村里的干部也为文艺汇演的事忙来忙去。“看着大家对这事儿这么上心,我觉得稍稍松了一口气。”向常中说。

什么事让“第一书记”的压力如此之大?

隘口村,地势狭长,古时是各地通往县城的一个“关隘”,当地有民谣“山连山,山套山,套出一个隘口山”。地理环境的闭塞,造成了这里环境的闭塞、群众思想的闭塞。

向常中刚到村时,为了了解村情,背着书包走访农户,看到的景象让他十分揪心:“有的老百姓吃喝拉撒都在一间屋里”,更让他头疼的是老百姓对于脱贫的态度。

他在“背包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去跟某某做工作,宣传这么好的扶贫政策,他对我说:‘你们路修得再好,也没有修到我屋里,脱不脱贫是我自己的事!’这里有很多群众对于公共事务不甚关注,认为我们的扶贫工作是‘没事找事做’‘添麻烦’。

老百姓自己没有与贫困斗争的动力和勇气,再多再好的扶贫政策有什么用呢?”向常中说,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还需要群众自己努力创造。

为此,除了积极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向常中还把村里的文化重建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先是购买了一批乐器,发动村里能人,成立了隘口村乐队,现在正在发展村里的广场舞队、秧歌队、腰鼓队。将来我们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这些也是必要的基础。

在向常中看来,要让群众有脱贫的念头,就要先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们觉得生活有奔头、有盼头。“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缺少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在省教育厅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中,“第一书记”们都无一例外地发现了乡村文化建设对脱贫致富“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他们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做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如今,在武胜县的贫困村中,各种文化活动场地纷纷建设起来了,各种文化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了。

偶屋那个凼,就在那双河,山清水秀好风光,两河弯弯静静流;妹崽水灵细娃儿俊,村民勤劳又憨厚;打起腰鼓跳起舞,双河飞出幸福歌。”在双河村,王国强利用当地方言土语作词,又请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谱曲,创作了村歌《双河飞出幸福歌》。村里的男女老少,耳熟能详。

在飞来石村,杨驰云发动群众收集老旧生产生活用品,建立了飞来石村“村史博物馆”,还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收集了飞来石村的历史沿革、大事记、传奇故事,编制了《飞来村村史》,拍摄了纪录片《飞来石的传说》。他编写的快板书《飞来石村十三怪》,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吟诵的“新民谣”。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本规划干到底。”脱贫,是农村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再造,更是良好乡村文化的重建。省教育厅在定点帮扶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教扶贫、智力扶贫、品牌扶贫’的‘扶贫组合拳’,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用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