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旅摄影家两年访8省市 采访百位老红军拍照留档

01.08.2014  10:22

向守志,1917年生,四川人。

张玉华,1916年生,山东人。

何子友,1913年生,四川人。

王枫,1917年生,四川人。

张力雄,1913年生,福建人。

黎光,1914年生,四川人。

谭岚,1923年生,广东人。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为了重温历史,南京军旅摄影家张军荣和战友耗时两年多时间,为全国幸存老红军拍照留档。昨天,张军荣向扬子晚报提供了首批107位老红军的图文资料。

受访红军平均年龄98岁 摄影师跑了8个省市,争分夺秒

两年前,为纪念建军85周年,张军荣想到了去幸存老红军较多的江西省走访,为他们拍照、留档,他将想法与北京的战友乔天富沟通。“我们为何不帮所有幸存的老红军拍照留念呢?”乔天富认为寻访老红军非常有意义。

从2012年初到今年夏天,两人辗转于北京和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等地,采访了107位老红军战士。其中,最大的106岁,最小的90岁,平均年龄98岁。“这两年有些人已经去世了。”乔天富告诉记者,因为老战士们都到晚年,这两年多来,他们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地在全国奔走。不论官衔大小,不论身处何方,只要老人家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争取当面和老人聊聊,给老人拍照片。他们的拍摄对象中,有向守志、张玉华、张力雄这样的著名战将,也有当年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卫生员、炊事员等等。

过草地时用牦牛粪充饥 负伤掉队后讨饭回延安继续干革命

乔天富入伍40多年,自称红军事迹学了上千遍,但从老红军们口中听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亲身经历,还是被震撼了。96岁的李光夫回忆称,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吃草根,吃牦牛粪,战友们走着走着就饿得倒下了。夜晚,背靠背坐在草地上宿营,清晨醒来,有的战友已像雕塑般凝固在草地上。

革命很艰难,但红军用意志用信仰挺了过来。张军荣和乔天富采访的老红军中,有几位目前住在南京。今年101岁的张力雄就是其中一位,老人16岁投身革命,参加红军后曾经历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长征中3次翻越大雪山。1936年,他任红军西路军第5军45团政委,率部参加了高台大血战,被炸伤,与队伍失去联系,他一个人靠要饭,辗转千里,回到延安继续“干革命”。

仗打的太多了,随时都在牺牲挂花,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老红军王枫,战争年代5次受伤,至今肺部、头部、腿部都有弹片,不能做核磁共振,睡觉时脑子嗡嗡响。原南京军区副政委、顾问,98岁的张玉华,1940年3月16日,在山东孙祖战斗中和日军激战,一颗子弹在他身上打了四个洞,最终在尾椎骨边腹腔后的夹缝里停了下来,当时没条件手术,靠着年轻抵抗力强,伤口流了十几天脓血后开始长新肉,继续上阵打敌人。

伟大历史中感受苦难与辉煌

老红军的口述史和影像史对丰富红军战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精神信仰的传承与宏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华口述史学会副秘书长张连红教授表示,回望共产党90多年历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牺牲奉献,义无反顾,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乔天富和张军荣寻访老红军,可以让后人感受伟大历史中的苦难与辉煌,激发力量、凝聚共识、担当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征程中,跑好我们自己这一棒,创造无愧先辈的业绩。

采访中,张军荣会对尚能说话的每一个老红军提个问题。“为什么参加红军?”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穷!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程度世所罕见。劳动大众民不聊生,生不如死,参加红军九死一生,但可以死里求生。(扬子晚报记者 张筠/文 乔天富 张军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