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局科技创新驱动领先发展纪实

25.11.2015  18:57


9月份以来,四川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工作捷报频传,喜事连连:国内首个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四川省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荣获2015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数字眉山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四川局局长马赟荣获第十四届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

  “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基础性、先行性事业,能带动数十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有小马拉大车的作用,而驱小马要靠科技创新的鞭子赶。”面对记者采访,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风趣地说。

2012年初,四川局党组在审慎分析事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进促稳、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和“经济倍增”的发展目标,而最重要的抓手就是科技创驱动。

从2012年到2015年,四川局先后研发出科技成果70余项,基本形成了以应急测绘保障、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地下空间测绘、新型多元遥感影像、导航定位等特色品牌为代表的“一院一品”转型发展格局并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四川局年测绘服务总值从3.87亿元增长至8亿元,全省地理信息总产值从30多亿增长至100亿元,以年均约6%的科技经费投入拉动了近20%的增长率。

在10月19日召开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四川局在大会上的交流中吐露了主要经验——“一改、二整、三抓、四推进”,即改革科技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工作能力水平;整合科技机构、人才资源,倾力打造创新平台和团队;抓好关键技术、保障体系、重大项目支撑,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应用;推进科技对外合作、产业升级、重大装备、科技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格局。

机制创新     新格局促进高增长

2014年11月,川测三院的女博士甄艳的宝宝降生。母婴病房里,她拨出的第一个电话不是分享自己的幸福,而是与同事讨论地理国情普查技术难题。“鼓励创新的科技和人才机制为我们搞研发创造了良好环境,更激发了干劲。”她说。

4年来,四川局以“开放合作促突破、平台建设促创新、项目支撑促发展、成果转化促应用、市州对接提能力”为改革思路,形成了科技管理的新格局。加大投入,建立了国家、省、局多渠道投入机制,累计投入科技经费9987万元。面向全省建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委员会,30位专家首次列入省科技厅专家库,改变了科技工作运行机制。发布年度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指南,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和标准,改进了科技项目申报和内部管理机制。推进开放合作,举行国际学术培训交流活动,与科研机构、高校、省级部门、军事单位等2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协同发展。依托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培育孵化创新企业和技术,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智慧四川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了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工作在直属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中的比重,并将科技奖励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的重要依据。引进人才,目前全局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在编人数的69%,博士、硕士研究生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6%,享受政府特贴、国家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高级专家达33人,还依托创新平台聚集了32名包括院士、教授在内的业界科技专家。提升装备能力,拥有了Z-5大型应急测绘无人机、国家地理信息应急指挥监测移动平台、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高精度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等一批重点装备,科技装备能力显著增强。

有奔头,有干劲,吃点苦算什么。”像甄艳这些年轻科技工作者们,忙的时候“五加二”“白加黑”是司空见惯的。

智囊攻关    创新平台强转型动力

今年1月,乐山金口发生5.0级地震,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平台立即启动,博士曹振宇率队赶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准确的灾情信息。平台自使用以来累计成功发送地质灾害风险信息6万多条,命中率达40%,为地质灾害的提前预防和减少灾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四川局确定了跨领域、区域、局域支撑科技创新的五大平台建设目标,目前,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初步建成。同时,联合省内北斗关联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在国家局和省科技厅支持下,联合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30家单位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联盟”为主的创新平台体系。

3个平台建起不到两年,已获科技项目立项38项,获省部级奖5项。应急工程中心是四川局首次牵头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以曹振宇博士为带头人的这支团队克难闯关,敢打硬仗,承担了国家局重大科技公益性项目“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及支撑技术应用研究”,瞄准建立国际一流的国家、省、市测绘应急资源互联互通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突破了空天地多传感器、多平台、多源应急测绘数据的快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灾情应急服务等技术瓶颈,成果获2014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被院士专家们评价为国际领先。目前部分功能已成功应用于省预备役应急信息平台,在“天府使命-2014”实兵演习中彰显了高海拔低空高分数据同步获取的威力。

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局综合评估中被评为第二名。监测中心今年1月被命名表彰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团队7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博士、硕士占85%。他们研发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外业一体化软件改变了传统的纸质调绘工作方式,提高外业调绘效率20%以上。

下一步,四川局还将组建省级地理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导航与位置服务、多源遥感影像处理组建两个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成果转化    信息化体系创显著效益

不久前,四川局研发的全省首个实景三维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在川煤集团白皎煤矿投入使用,成功实现了煤矿综合管理在“一张图”上办公,安监部门评价其“大大提高了矿山管理效率和水平”。

4年来,四川局先后立项和申报的科技项目达70多项,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自主科技成果31项,获国家、省部级奖39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25项。“机载SAR测图技术在省级基础测绘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测绘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获四川省重大产业类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四川省北斗导航高精度基础数据中心”和“中国位置网服务联盟西部数据中心”获授牌,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被列为“国家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试点示范基地”,全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成果转化彰显了科技的魅力。通过生产各环节实现了重大技术革新,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形成了门类齐全、成果转化率高的新生产力结构布局。如,地理信息一体化数据处理系统能减少30%以上内外业生产工作量,节约至少30%生产费用,被指定为省“十二五”基础测绘项目生产的统一编辑建库平台;信息化地理信息产品检查与评价系统可提升质检工作效率3至5倍,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在10余个省市推广,并用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水准软件测量软件包已用于各省市大地水准面精化等项目,推广到100多家单位,累计测量里程达3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家系列成功应用于上海、巴中等30个城市的地下管线探测,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数字城市、天地图·四川注册用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由100座站点组成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省级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已为近2000个用户单位提供位置服务。

定标准,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四川局还承担和制定了国家、行业和地方各类技术标准22项,其中,《地下管线数据获取规程》等填补国内空白,四川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标准纳入标准化试点项目,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果质量监管和产业环境优化,为经济建设和民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秋时节,万山红遍,硕果满枝。科技工作者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厚报。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局成果转化新增产值1.28亿元。在川局众多科技创新耕耘者面前,天空蔚蓝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