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省份高招兼顾考生品德 高考加分如何消弭质疑?
编者按
今日,2014年高考正式启幕。939万莘莘学子将走进考场,对十几年寒窗求学作一次小结。
“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曾是中国民众对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然而,从高校扩招到社会机会多元化,眼下的高考虽已不再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但是,一场牵动近千万家庭的考试,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从标印着“绝密”字样的试卷,到警方护卫考点、监控录像,再到考试之后的全封闭阅卷,全社会都在努力创造一场公平的竞争。
然而,在流动人口超过2.3亿的中国,人们期待,更多的随迁子女能够更平等便捷地就地参加高考;在国家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给高校时,人们 期待,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点透明;在各种“特长生”遭到社会质疑之际,人们则期待,高考加分政策少一点“猫腻”,多一些人性。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程开启后的第一次高考,从6月4日起,中国新闻网推出题为《为了一次公平的竞争——考场外的高考期待》的主题策划,敬请关注。
16省份高招兼顾考生品德 高考加分如何消弭质疑?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 题:16省份高招兼顾考生品德 高考加分如何消弭质疑?
记者 马学玲
今年,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瘦身”,被认为进一步增加了报考的公平性。但与此同时,16个省份有关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的照顾政策引发争议,学者呼吁谨防“道德加分不道德”。
在一片争执声中,高考加分的存废问题也再被提及。分析认为,目前彻底取消加分并不现实,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高考招生从行政主导向专业主导转化,应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瘦身”获赞:具积极意义
近来,有关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根据31个省份出台的2014年高招方案,各地加分项目大幅“瘦身”。除奥赛、体育方面外,四川、河北、贵州等多个省份还取消了省三好、省优干或省级优秀学生的加分项目。
譬如,广东今年的加分项目由原来的23项,“瘦身”为专科6项(其中本科3项),包括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奖项,均不能加分,总体加分项目减少74%。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加分类型之外,一些地方特色的加分项目也“瘦身”。比如,黑龙江取消为招徕优秀人才规定博士子女报考省内高校可获加分投档的政策;河北取消原来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可加20分的政策;山东则统一划定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取消济青线。
“舆论把这称为高考新政,这其实并没有多大新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其实这只是对2010年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执行。
这一通知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共同发布。根据通知,从2014年起,开始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以及地方性加分项目,力图治理“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
“这样的调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国高考加分已经从当初为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的初衷,演变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以至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熊丙奇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向中新网记者表示,“此次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瘦身’,说明相关政策更趋于理性。”
16省份“照顾”考生品德:应防道德加分不道德
在竞赛、体育类加分项目大幅“瘦身”获得舆论肯定的同时,一些省份有关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方面的高考照顾政策,则引发较大争议。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重庆、海南、内蒙古、湖南、河南、广东、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安徽、四川、西藏、宁夏、陕西等在内,至少有16个省份推出涉及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照顾政策。
除黑龙江、吉林、陕西等3省份表示“优先录取”之外,其余13省份均为加分政策。其中,北京和湖南加20分,山东和四川最高可加到20分,其余9省份则一律加10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内蒙古、山东、浙江、安徽、四川等6省份明确提到“见义勇为”。其中,安徽直接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限定为“获市级以上表彰见义勇为者”。
这虽不是今年新提出的加分项,但一时还是争议四起:思想品德好坏怎么界定?会不会滋生腐败空间?见义勇为会不会把考生推向危险境地?用升学利益促进道德建设,是否会适得其反?
在熊丙奇看来,“德育”加分被重视,其实只有象征意义,而且,通过政府认定的德育加分,会不会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问题,还需要观察,如果出现,德育加分,就变成很不道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