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升机成功完成极地营救 历经波折多次推迟
1月2日,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人员登上中国“雪鹰12”直升机。
【环球时报记者 余建斌 刘畅】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携带的“雪鹰12”直升机2日经过6个架次的往返飞行,终于完成对被困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52名乘客的救援工作。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为这次极地大营救增添了诸多困难。尽管去年12月31日俄方就正式请求直升机救援,但受恶劣气象条件限制,救援行动多次被迫推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2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详细描述了这次救援的曲折经历。
北京时间2日15时25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第一批乘客乘坐中国直升机抵达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号附近冰面。经过6架次飞行后,所有52名被困乘客及其行李已全部由中国直升机运出,并已转移到“南极光”号上。这一消息也迅速登上西方媒体的头条。美国有线新闻网2日称,52名乘客被困在南极厚厚的浮冰中已有一周多时间,其中包括各国科学家、记者和游客,一名澳大利亚教授激动地说:“我们100%都获救了,感谢所有人。”
然而这次救援行动并不像西方描述的那么轻描淡写。在多次破冰尝试失败后,中国“雪龙”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2日均停泊在围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浮冰区边缘地带,它们与后者的距离分别为11.8海里和14.6海里。应“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基谢廖夫请求,三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改变此前“让受困者先乘直升机飞抵‘雪龙’号,再用小船送至澳方救援船”的预案,决定用“雪鹰12”直升机将52名被困乘客分批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直接运往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曲探宙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前撤离工作一再推迟主要是因天气因素,被困船只所在区域能见度低、风力大,不适宜飞行作业。
据介绍,“雪龙”号搭载的“雪鹰12”直升机属于俄罗斯研制和建造的卡-32A11BC直升机。这是由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生产的双发共轴双旋翼多用途直升机,平时主要用来吊挂和装运物资,内部除驾驶员及机组人员以外,共有12个座位。它具备相当可观的运载能力,自重7吨,却可以吊装重约5吨的货物,因而又被称为“飞行起重机”。该机下方有两个浮筒,3秒内便可充气打开,可保证直升机在水面停留10-15分钟。更重要的是,该机原本就是为俄罗斯高寒地区而设计,能在极端恶劣天气下作业,耐低温、抗风抗腐蚀能力都比较强。飞行员梁高升介绍说,“雪鹰12”的最低起降条件要求为:开关车逆风风速不超过每秒15米,侧风不超过每秒10米,顺风不超过每秒8米,能见度不小于2公里,云底高不低于150米,降落场地面积不低于22米22米。据“雪龙”号气象保障组报告,受大气旋影响,“雪龙”号此前所在海域风力比较大,达7级,且能见度较差。因此直到2日天气有所好转,才准备展开营救作业。
除了天气因素影响直升机救援外,寻找合适的降落地点也费了不少工夫。曲探宙介绍说,因为“南极光”号和“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不具备“雪鹰12”直升机的起降条件,经三方协商,决定采取海冰起降的方式转移被困乘客。具体方法为,三船排成“品”字阵,在“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和“南极光”号附近分别选定一块海冰,选定的海冰具有足够的厚度且冰面相对平整。按照事先协商的方案,“雪鹰12”直升机从“雪龙”号起飞,飞行11.8海里至被困船只附近海冰,接上乘客,再飞行14.6海里至“南极光”号附近冰面,放下乘客,由“南极光”号派出的救援小组将乘客接应上船。如此往返6次,52名乘客全部安全转移。最后直升机从“南极光”号飞行3海里回到“雪龙”号入库,救援行动结束。
曲探宙表示,被困的情况本身不多见,采用这种救援方式就更少,存在各种自然条件的不稳定因素。为保证直升机在浮冰冰面上的安全,“雪龙”号上的应急救援海冰工作组成员先后乘“雪鹰12”直升机飞抵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船只附近冰面,选择场地、勘察浮冰厚度和强度,确认满足直升机起降安全条件后,再在冰面上铺设木板,紧急搭建供直升机起降的临时停机坪。幸运的是,当前南极正值夏季,夜晚光照和白天一样明亮,可以昼夜不停地运送乘客。曲探宙说,行动期间天气持续晴朗、弱风,救援比较顺利。
目前,被困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22名船员还没有离船。曲探宙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将等待浮冰散去自行脱困,或有更大破冰能力的船前来营救,目前“雪龙”号没有参与进一步解救的计划。“救援过后,‘雪龙’号已无法履行原定科考任务。”曲探宙表示,“雪龙”号将设法从重重海冰间突围,回到清水区之后,调整路线,然后完成后续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