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灌快铁通车7年首次"治病"-直击成铁局首条无砟轨道大修

25.08.2017  08:56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董世梅 王眉灵/文 郝飞/图) 8月25日凌晨1点,成灌快铁郫县西站至安德站区间的铁轨上,明晃晃的光柱划破夜空,敲击声、呼喊声、轰鸣声齐齐作响。通车7年的成灌线正在进行首次大修,这也是成都铁路局辖内首条进行大修的无砟轨道。

无砟轨道是高铁、客专专用线路,区别于供普通铁路运行的有砟轨道,后者以枕木、碎石块为承重基座,而前者以水泥铸就的整体道床承重,平整性、稳定性好,成就了“硬币竖立数分钟而不倒”的中国高铁传奇。

工作人员使用安博格小车进行轨道测量。这是他们轨道精测最精密的设备,可将铁轨的绝对坐标精确地测量出来。

那么,无砟轨道的大修,修什么?“大修其实是铁路养护的一种。”成都铁路局成都高铁工务段成都西线路车间主任李坤介绍,高铁从运营起,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都会接受不同等级的养护,大修是维护级别最高的一种。

大修并不意味着高铁不能运营了。李坤进一步解释:“一条公路跑久了,路面难免会坑坑洼洼的,影响乘坐的舒适性,无砟轨道也一样。”成灌线已运营7年,轨道出现了一些“病症”,比如部分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弹性衰减、充填式垫板老化失去弹性等。这些“病症”肉眼难辨,对乘客而言可能也就是硬币没法再竖立,但从高铁的养护程度而言,则是需要进行大修了。

工作人员为成灌铁路更换老化并失去弹性的充填式垫板。

趁夜大修的,都是成都铁路局成都高铁工务段的工人,也被称作“轨道医生”。凌晨,72名工人分为精测和精调两个小组,两两搭配,在铁轨上穿梭行进。

精测组推着一台横跨两根钢轨、桌面一台电脑的小车,一组轨矩一组轨矩地进行测量。“一公里高铁有1600组轨矩,每一组都要测量。”工作人员说,这台小车主要测量两根钢轨间的水平距离和上下高程是否符合规范,测得的数据以毫米为单位,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凌晨进行的,是精测组对这一段轨道的第二次测量。第一次精测后,工作人员记录下每组轨矩的数据,由数据分析组制定出具体的调整方案。精调小组按方案调试后,精测组再对调整后的钢轨进行测量。

工作人员为成灌铁路更换老化并失去弹性的充填式垫板。

精调小组推着工具车,边走边调试。在轨矩上,有用特殊的水笔写下的数字,根据标记的位置、数字,工作人员可得知该组轨矩是水平调还是上下调、分别调多少毫米。

“同一作业区段至少要进行三次精测和两次精调。”李坤说,一次精测、精调后再重复操作,以减小误差。经过一个流程的矫正,轨间距、水平高程等关键数值,误差不超过0.5毫米,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将提升。从已完成大修的路段来看,线路的最大调整量为6毫米。

施工队按不同的职能分为精测组、标记组、高程组和平面组等进行流水作业。

按照大修的标准,除了调整钢轨,轨枕上的扣件均要进行更换。1公里钢轨涉及3200个轨枕,每个枕轨有3-5个零件。算下来,1小时只能对100米钢轨进行一次精测、精调和零件更换。为提高速度,72名工人分为4个小组,分段同时作业。

李坤告诉记者,“轨道医生”们“上岗”的时间有限,每天只能在成灌快铁的“天窗期”(即没有动车开行的时段)——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4点作业。若遇降雨,则要结合天气预报判断降雨时长、再考虑是否大修,以免影响到次日的行车安全。

通过精测精调,钢轨上的老化缺陷被高铁工务段的工作人员一一修复,提升旅客乘坐的舒适度。

成灌快铁于2010年5月12日建成通车,总长约91公里,沿线设有车站20个。作为成都市城区连接都江堰、彭州、青城山的一条市域快速铁路,成灌快铁投用以来,每天早晚高峰和周末的上座率在80%左右。目前,成灌快铁每天开行64趟次,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趟动车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