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向下方能扫除旧有“衙门作风”
08.11.2013 17:29
本文来源: 巴中网
“反仆为主”的权力伦理错乱,正是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的典型症状,必然导致为己不为民、对上不对下
办个因私护照,跑了大半年、往返数千里;办理营业执照,被相关部门“踢皮球”来回10多次。日前,随着央视曝光,“北漂”青年小周和创业小伙小狄的辛酸经历,引起热议。在反“四风”、改作风的新风劲吹之下,一些窗口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故我,更显得触目惊心。 “窗口”既是群众办事的入口,也是工作作风的出口,老百姓正是从盖章办证这样的“小事”来看干部、观风气。一直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难”成了“老大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机关传达室,“从小肚子跑到大肚子也没跑下来”的准生证,“比西天取经还波折”的审批过程,反映了刁难症、折腾病、懒散风等为害之烈。“办证难,难于上青天;办事苦,处处都添堵”,一些群众的说法,表达了不满情绪,更说明“衙门作风”像无形的墙隔开了干群,像锋利的刀伤害着公信力,亟须大力扫除。 “衙门作风”沉疴已久,内在病理比较复杂。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公职人员理想信念“缺钙”、服务意识淡薄、而“官老爷”做派十足。一些人手中有点权便把令来行,鼻孔朝天、颐指气使,全然忘了公仆的身份与职责,不想着怎么搞好服务办好事情,却“反仆为主”,对群众耍威风、设关卡、使绊子,甚至索贿寻租、借权营生。 这种权力伦理的错乱,正是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的典型症状,必然导致为己不为民、对上不对下。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是,一个单位刚刚还告知群众“号已发完,明天再来”,却因为上级来检查,半分钟内迅速开放了所有服务窗口。“秒转作风”,眼里只有领导,群众抛于脑后。 从另一方面反思,“办事难”也有制度设计、权力运行上的弊端。办一个证要盖几十个章、跑十几个部门,反映了手续繁琐、流程复杂。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对办证的相关流程和所需全部材料进行公示说明,一些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挤牙膏一般告知,导致信息不对称,让群众一头雾水,跑了冤枉路、受了窝囊气。诸如这些问题,说明从制度上对接群众需求,形成向下负责、为民服务的动力,也很迫切。 “谁给群众找麻烦,我们就让谁有麻烦”,一些单位的“衙门作风”曝光后,相关部门立行立改,处理了有关责任人,这种“零容忍”态度值得肯定。也要看到,“衙门作风”有普遍性和顽固性,各地各部门都应揽镜自照、治病祛邪。增强宗旨意识、弘扬服务精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严格依法行政,才能去官气、接地气,坚守为民服务的本位,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向群众交出的合格答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衙门作风”之类的问题,再次提醒我们改作风须把目光向下,须从细微处入手。民主生活会上言辞再恳切,如果不能破解群众的“急切”,难免跑偏落空;整改措施千条万条,如果脱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条,难免会走过场。多问群众感受,多解群众难事,多让群众评判,才能在一枝一叶的关切与改变中,汇聚起干群融合的大江大海。 1966年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慰问群众时,特意请群众转过身来,背风站立,自己迎着风讲话。姿态的变化中,蕴含着对人民的敬畏、对群众的深情、对权力的自律。今天,无论大事小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密切血肉联系、造福人民群众,更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凝聚人心的深厚之基。本文来源: 巴中网
08.11.2013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