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新盛镇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有实效 农民收入节节高
四川在线德阳频道消息(记者 古蓉媛 实习记者 李倩) 2014年,在罗江县新盛镇政府产业引导中心的牵头下,金铃、龙形、土城、罗汉四个村被确定为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村,着力探索发展经济效益高,能与果树互补的农作物种植,以提升农民收入。原来靠种粮食作物,每亩土地纯利润仅600元左右,费时费力,每到冬天,大片的土地还被闲置。自从去年产业结构后调整后,不少农户开始种植丹参,每亩地可以收入6000元左右,亩产价值大大提高,现在全镇人均增收1000余元。
为农民增收 政府牵头调整产业结构
据罗江县新盛镇政府产业引导中心主任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一直是新盛镇思考的“头等大事”。产业引导中心注意到,农民摘种的柚子幼苗间有不少闲置的小块土地,“借鉴别人的经验,我们认为林下套种是一条助农增收的出路。”
经过多方考察,新盛镇的土地多属于红土,非常适合中药材生长,而丹参是药材中销路较好的一种。于是,在新盛镇政府牵头下,金铃、龙形、土城、罗汉四个村成为了罗江县首批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村,由产业引导中心提供种根和技术援助,鼓励村民利用林间土地种植丹参。“我们帮村民算过,种植丹参不费农事,好打理,虽然一开始投入相对高一点,但成熟的收益也高,在不占用其他农作物土地的情况下,每亩地能为农民增收6000左右。”
然而,虽然产业引导中心为村民算了一笔“好账”,村民却不大愿意买账。“投入高”、“怕市场不好”等等都是村民们打消不了的顾虑。在产业引导中心工作人员入村入户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种植的过程中,“一亩地投入2000多块钱,如果亏了呢?”是他们听到频率最高的疑问。为了让村民打消顾虑,四个产业结构调整村最后决定,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参与、农业大户带头的模式,为村民先探出一条稳妥的致富道路。
第一年试点收益高 今年种植范围再扩大
3月23日下午,罗江县新盛镇金铃村村民陈国强正忙着收获自家林下套种的丹参。去年3月下种,如今正是成熟季节,“一公斤鲜货能卖5块钱,晾干了卖的话高达26块钱呢”,说起自家收货的新鲜丹参,陈国强的笑容有些合不拢嘴。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陈国强响应新盛镇政府产业中心的号召,带头承包了十多亩土地,在果树幼苗间的空闲土地里种下丹参,也还有部分胆大的农民跟着陈国强在自家地里小范围地尝试着,但大多数村民仍然远远观望,盘算着这个陌生的项目带来的究竟是收益还是损失。
“我刚开始种的时候心里也紧张,毕竟没有种过药材,不晓得会不会亏得个底儿掉!”但随着丹参成熟季节的到来,陈国强心中的石头渐渐放下,“已经有好几个收购方来找我谈过价格了,村里其他种植丹参的农民也都找到了销路,有的卖给市场,有的直接和中药材公司达成了收购协议,都供不应求了,根本不愁卖不掉。”陈国强算了算,仅这一批丹参,就可为他带来净收益7万元左右。
随着丹参的收获季节到来,新盛镇四个试点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林下套种,预计今年试点村的丹参种植面积将达1000余亩。“目前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更好的丹参种植技术,希望到技术成熟到,每亩产值可达10000元。”新盛镇政府产业引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并且,随着树苗的成长、土壤的变化,产业引导中心还将不断探索更好、更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今年计划除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外,还将发展蔬菜种植300亩、林下养殖200亩和花卉幼苗培植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