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川内高校的名师大家们

17.07.2014  18:26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道出的这一名言,至今深为世人推崇。

    巴蜀钟灵毓秀之地,也孕育了一批才高八斗、品学双馨的著名学者。

    他们宛如灿烂的群星,照亮了天府之国肥沃厚重的科学文化土壤。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曾聚集过很多名人。李仕伟摄

    电子科技大学——吴立人

    参加过“12·9学生运动”的院长

    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首位院长、书记吴立人。他读过北平华北大学,活跃于“12·9学生运动”,抗战期间协助杨秀峰(共和国首任高教部部长)在冀南一带敌后创办抗日学校。

    1955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当时国内理工科实力最强的交通大学电讯系、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被调出,准备在成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史办公室提供的消息显示,1955年11月,吴立人被任命为新建学院的筹委会主任。短短一年内,他奔波于京、宁、沪、穗,组织教师将分散在上海、南京、广州三地的三个系的师生和物资、图书、设备迁往几千里之外的成都。

    据吴立人儿子吴淳回忆,在学校创办之初,吴立人“找到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找到从国外回来的一批电子方面的专家。”在成电的筹建过程中,他发动大规模的宣传,号召大家到成都大展宏图。当时交大有一位叫刘侃的教授,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但在吴立人的感染下,执意要来成都参加学校建设,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来到成都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杜道生

    师从胡适的“汉字守护人

    杜道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故教授,为我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

    杜道生是乐山人,生于1912年,卒于2013年。杜道生的求学经历常为人乐道:他先后考过四所大学,在三所就读过。高中毕业后,杜道生先考上了四川大学中文系,由于时局原因,一年后他到了北京,考上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读了一年以后,杜转考了清华和北大,都通过了,冲着胡适和蒋梦麟,杜选择了北大,师从过钱穆、闻一多、朱光潜、顾颉刚和胡适等名师。

    杜道生曾说,沈兼士告诉他,中国的文字研究要以《说文解字》为基础。杜道生的学生对老先生对《说文解字》的熟悉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说文解字》的9353个汉字,他都能详细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并能熟练写出其篆体,还能讲出许多前人所未讲到的汉字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学界誉他为“汉字守护人”。

    上世纪70年代,杜道生指出《新华字典》中三百余处应该修订或补充的地方,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主持《新华字典》编撰的魏建功先生。不久魏老回信,热情肯定了他的意见,并允诺在新的《新华字典》印刷时参考其意见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