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方能降低融资成本

14.05.2014  11:08
核心提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仍然应该是盘活融资存量,用好增量资金,努力减少无效资金占用,进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调整,稳定宏观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货币供应量规模庞大且持续较快增长,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现象,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社会资金的无效和低效占用问题。为此,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仍然应该是盘活融资存量,用好增量资金,努力减少无效资金占用,进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调整,稳定宏观经济增长。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与我国货币供应规模庞大形成一定程度背离。根据5月12日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14年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为116.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虽然比去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但从货币供应对全社会生产与交易的支持角度分析,仍处在历史高位,货币供应总体充裕。但吊诡的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仅没有明显下降,反而高位上涨。据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7%,较上年12月上升0 .23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70.25%,比上年12月上升6.84个百分点。

      社会资金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是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资金在房地产领域过度聚集。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8.8%,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银行信贷之外,以财富管理形式存在的相当部分影子银行融资也主要流向房地产领域,这些实际上对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供应形成较大程度“挤压”。二是僵尸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无效占用。在钢铁、水泥、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存在为数不少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已不具备盈利能力,完全依靠信贷资金低效、无效运转,但挤占了相当规模的信贷资金,增加了信贷投放紧张程度。三是利息被动增加也挤占一部分信贷资源。当前实体经济部门盈利能力欠佳,部分企业利息偿还需要新增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13年末,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按照7%的年加权平均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总额大约为5.03万亿。四是为防止影子银行兑付风险发生所形成的无效、低效资金占用。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融资迅猛增长,2014年一季度末我国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已达到11.73万亿元,基金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38万亿元。假定按照商业银行1%的不良贷款率计算,影子银行融资将存在至少13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但实际上金融市场上爆发兑付风险的事件还很少,通过影子银行滚动发行或过桥贷款承接,实际上掩盖了这部分资产风险的暴露。

      虽然官方PM I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微升,但PPI连续26个月负增长,表明制造业增长动力仍在积聚,需要低成本融资支持,推进结构调整与设备更新改造。而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依然是解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矛盾的重要工具。只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融资结构调整,努力减少无效、低效资金占用,才能置换大量宝贵的信贷资源,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用于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单纯依靠货币注水,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解决经济金融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对此,还须有理性认识。(项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