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片区探中国式扶贫30载 四省区携手啃“硬骨头”

07.12.2015  22:44

 

    (记者 冯志军)30年前,有“贫瘠甲天下”之称六盘山片区开启了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先河,经长时间探索和攻坚后成效初现,尤其是近5年年均减贫近百万人。但由于贫困程度深,地处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4省区交界的这里尚有三百余万人口亟待脱贫。

  4日下午,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部省协调推进会在兰州召开。来自甘肃、青海、宁夏、陕西4省区,以及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教育部、国土部、住建部、水利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局)相关负责人,围绕中国新一轮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六盘山片区“脱贫问题”探讨衔接。

  六盘山片区覆盖宁夏西海固地区、陕西桥山西部地区、甘肃中东部地区及青海海东地区,总人口达2000余万。这里集“老、少、穷”于一体,干旱缺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十分恶劣,贫困程度很深。

  “六盘山片区在中国扶贫开发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回忆说,1982年,中国在“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开创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杨传堂说,“三西”地区这个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起点和典范,就在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时间长,各项投入多,出的经验也多。尽管这些年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片区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642万降低到2014年的349万,但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是6302元(人民币,下同),而六盘山片区只有5358元,位列最后一位;14个片区的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7.1%,六盘山片区则是19.2%,高于平均水平,列倒数第五。

  “”和“”是西部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块“短板”,这在六盘山片区尤为突出。杨传堂指出,片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成,且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者近日探访了六盘山片区所辖的兰州市榆中县了解到,很多年逾古稀的老人祖祖辈辈在“没电没水没路”的深山里与贫困斗争,“十年九旱”的恶劣条件和基本与外界“隔绝”的羊肠小道,令他们直叹“脱贫无路,致富无门”,这在异地搬迁后的近几年才得以转机。

  杨传堂表示,“十三五”期,中央各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将向集中连片特困区,特别是最贫困的六盘山片区进一步倾斜,项目安排优先、资金保障优先、“两行”资金供给优先、扶贫工作对接优先,确保六盘山片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与全国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