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扶贫:绘就惠民新篇

31.10.2014  12:56

 

盐源县自2010年全面推进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新寨建设以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含农民自筹部分)7亿余元,完成了以木邦营为试点的98个村6291户新村新寨建设。今年,全县18个乡镇22个村1874户彝家新寨建设有序推进。

 

在新村新寨建设中,该县按照“三打破、三提高”总体要求,坚持“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建设理念,以“环境大改善、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升、农村大发展”为总体目标,坚持政府引导,避免“‘大包揽’;坚持群众主体,避免‘等靠要’;坚持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坚持产业支撑,避免‘空壳村’的建设机制。”按照规划先行、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分类推进新村新寨建设工作。

 

盐源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进而改变思想观念和改革生产生活方式,避免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人”,把改善“传统民居”的普通工作升华到改造“传统农民”的革命性工程,实现了彝区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位于盐源县西北角的棉桠乡木邦营村彝家新寨就是一个典范。

 

木邦营新村一期83户村民中,有近60%是搬迁户,其中绝大部分是从高山上搬下来的牧民。村民则使伙家过去生活在距离新村25公里的高山上,以放牧为主。搬入新家后,他仍在高山上发展畜牧业,每周都要骑摩托车上山看看自家牲口。

 

养了60多头牦牛,20多头黄牛,一年下来,收入有4万多元。”则使伙告诉记者,除了放牧,他还多了一份经济收入——种地赚钱。去年,则使伙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租20亩土地种马铃薯,增收2万多元。

 

木邦营村去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值3762万元;种植花椒2300亩,产值320万元;种植核桃1700亩,产值98万元;生猪出栏1850头,产值300万元;牛羊出栏340头只,产值150万元……”谈到木邦营村产业发展情况时,棉桠乡乡长沈文清如数家珍。

 

2013年,木邦营村在巩固发展马铃薯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产业富民效益凸显,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同年,木邦营村被评为“四川省文明村”。

 

与县城西北角相对应的县城东南面,卫城整大堰沟村生态田园民居又是另一番景象。

 

房前屋后挂满树梢的香甜苹果熟了、红通通的盐源辣椒红了,农民们不停地穿梭在房前屋后的田间地头,摘苹果、摘辣椒、掰玉米,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苹果收入大约70万元左右,在村里不算最多,收入最多的今年有100多万元呢。”发动银白色的面包车,行驶在平整的柏油路上,村民李家友欣喜地谈起了村里的巨变,“种苹果、开小车、住别墅,有菜园、有果园、有鱼塘,鸡鸭鱼自己养,既方便又绿色……我们现在过的是田园生活哦!

 

2010年5月,盐源县按照“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以田园民居为特色,以新风新貌为灵魂”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实施了“二统三自”(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农民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主管理)的新村建设“盐源模式”。2011年底,大堰沟村生态田园民居一期50户示范工程全面完工,成为该县第一个“别墅新村”。2013年5月,该村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地点紧邻第一期,规划建设35户,使得生态田园民居工程整体规模更加壮大。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凸显了“别墅新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2800元,大堰沟村也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园林新村”。

 

以村为单元、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在扶贫开发合作中,盐源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培育了苹果、核桃、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12个,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在强化社会扶贫工作中,该县去年积极争取珠海帮扶项目资金200万元,实施泸沽湖镇海门村彝家新寨建设和盖租乡回项村饮水项目;今年,争取中国电信帮扶项目资金49万元,在巫木乡修建便民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政策有力、项目资金配套、产业培育……一系列举措促使盐源全县扶贫工作稳步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正悄然发生变化。(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