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80后“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记朝天区陈家乡青鹿村第一书记范仕敏
2015年9月,听说上级派了个80后来当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各种质疑、猜测成了村里最热门的话题。
大半年过去了,青鹿村的变化日新月异:道路修到地头边、生产生活用水不再难,脱贫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书记范仕敏,在村民的口中依然热度不减。
“ 脱贫攻坚,需要一套好班子”
2015年9月里的一天上午,朝天区陈家乡青鹿村村支书桑其才来到乡上,迎接驻村“第一书记”范仕敏。看着这个皮肤白皙、略带腼腆的“小书记”,他有些失望,心里嘀咕“咋就不派个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来呢”。
而作为市经信委下派驻村的扶贫干部,范仕敏当时心里也有些忐忑。青鹿村地处大山深处,6个村民小组散居在3座大山里,沟壑纵深,联络不便。114户村民中,常住人口150余人,多为老弱妇幼。
艰难的基础环境,怎样才能为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
驻村后的首次村组干部见面会上,范仕敏只见到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3名组干部。“组织阵地半壁堡垒都没人”,这样的情况令他始料不及。
搭建一套好班子迫在眉睫。“抓班子,强支部,育骨干”,在陈家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鹿村迅速遴选能人组成新的村组干部队伍,组建驻村帮扶工作组,规范完善了《青鹿村村委会会议制度》等村两委工作制度。
“范书记都能整天为我们青鹿村奔波劳累,我们更要巴心巴肝的跟着他干。”该村四组组长张文祥眼里充满敬佩。
“ 摘贫困帽,需要一个好条件”
在范仕敏的扶贫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虽然没有吃过农村的苦,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过客。我要和大家一起创造城里有的东西,走好路、用好电、吃好水……”
到村后的第一次入户走访,给范仕敏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通往个别农户的小路上,他的鼻尖就快挨到带路人的脚后跟;听得人声、不见人影的崇山峻岭;玻璃杯中那浑浊的开水……
看到青鹿村种种落后面貌,范仕敏没有退缩,而是放下行囊,沉下身心,积极走村入户,找党员、组长、群众搞调研,掌握村情民意,争取群众支持。理清思路做规划,强基础惠民生,在“娘家”市经信委的强力支持下,他东奔西走协调争取市、区行业部门政策性项目资金,并动员爱心企业反哺社会,筹集帮扶资金390万元,帮助青鹿村建成9公里通村硬化公路,整治通组公路11公里,新建林区生产便道6公里等。
“我们原来都是自家引的小水管,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用水,现在随时给天麻浇水都没得问题。”村民杨仁玉介绍说,去年,该村新建6口集中蓄水池和8口分散蓄水池,更换管道30000多米,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用水问题。
“喂,王老板,你明天就过来看货。”在离养殖大户马占军家还有100多米的地方,记者就听到很大的声音。
“虽然现在信号好了,可村里人还是没改掉大嗓门打电话的习惯。”范仕敏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很多地方通讯信号都没得,在他死磨硬泡下,最终让三大移动运营商在村里建起了一座“亏本”的信号塔,让村里人用上了宽带网络。
“ 致富奔康,需要一些好产业”
“范书记,我们要技术没技术、要底金没底金、要劳力没劳力,能发展个啥产业?即便有了收成,我们又卖给哪个呢?”刚来到村里,面对像贫困户桑其林家的困惑,范仕敏也有些不知所措。
“产业增收致富是如期脱贫的关键。”在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走访调查后,范仕敏得出这样的结论:因长期的基础设施落后,青鹿村人苦惯了、穷怕了,虽然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很迫切,但要彻底改变村民自产自销状态,就必须引进企业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逐步增强发展的实力、动力和信心。
范仕敏找准了破解难题的关键,就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农户和企业之间。他不仅要顾忌产品市值的波动,还要考虑到每个农户不同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引进种养技术。
去年,范仕敏经过多次协调沟通,终于为村里引进青川自然资源有限公司。公司同意采用垫资回购的方式,帮助群众发展魔芋产业,但必须按照规范的种植技术来种植,才能达到回购标准。
“种魔芋和种洋芋一样简单,哪还需要啥子培训。”范仕敏深深记得,在动员村民参加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时,很多农户都不愿参加。为了不让种植户蒙受损失,范仕敏一山一沟、一家一户搞动员、讲技术,最终成功发展魔芋标准化种植100亩,其中建卡贫困户种植75亩。
“范书记,我也想养跑山鸡,就是没得钱。”范仕敏深深记得,他动员村民严元成发展产业时,严元成脸上自卑的表情。严元成因孩子患有先天性脑残,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年轻的家庭负重不堪。
为了帮助村民克服资金的困难,范仕敏回到“娘家”,向食品饮料产业办、机械电子工业管理办等结对帮扶科室寻求资金帮扶,自己也垫资两万余元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当农户缺少劳动力时,他总会成为最好的“替补”。
“只要战胜了眼前的困难,就一定能脱贫奔康。”这是范仕敏对贫困户说得最多的话。经过不懈努力,青鹿村先后成功引进赤健中药有限公司,筹资50余万元,流转土地5.5亩建成天麻种植示范点,带动群众发展天麻120余亩;引进生猪、黄羊养殖技术,年可出栏生猪200余头、黄羊200余只;协调引进跑山鸡养殖技术,采购养殖配套设施,带动贫困户养殖跑山鸡1000多只。
2016年,范仕敏还动员党员、贫困户成立了“朝天区青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20万袋,其中建卡贫困户发展10万袋。
“我来到这里,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良心,更是一次让老乡们改变生活的机会。”这句话,写在范仕敏扶贫日记的扉页,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
( 记者 张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