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可信吗? 网友大多怀疑
购买有机食品需认准有机产品标识(左)和有机转换产品标识(右)。
有机食品是超市“贵客”,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的超市卖的有机食品真假难辨,有的认证已到期失效;网上“有机”标签满天飞,却鲜有认证书——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位于安全食品“金字塔尖”的有机食品逐渐成为各大超市的“贵客”。11月13日,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自2003年11月1日实施十年来,截至今年6月,我省生产加工企业已获得有机认证610张。
尽管有机认证不少,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可度并没有想象的高。11月12日,四川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的“你认为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可信吗?”的微调查显示,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对有机食品持怀疑态度。原因何在?昨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真假难辨 打“有机”牌 但无认证书
“啥子有机蔬菜这么贵哦,我看真正无毒无害的少。”11月12日傍晚,陈婆婆在成都伊势丹百货超市的蔬菜柜台前,拿起有机蔬菜打量了一番又放下。
记者看到,超市货架上有机蔬菜、有机转换蔬菜和蔬菜基地直供的普通蔬菜约各占三分之一,有机生菜16元一斤,价格约为普通生菜的3倍。根据《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有机产品应张贴防伪码,一品一码,但记者发现有些价格偏高的蔬菜并没有张贴有机标识,其中一个11.7元的番茄外包装上只标有“南充有机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监制”。该番茄到底是不是有机食品?记者随机让多名消费者识别,都说“应该是”。事实上,记者上网查询发现,该番茄生产商的有机认证已到期失效。
网上市场,“有机”标签更是满天飞。记者以“有机”、“四川”为关键词,在淘宝搜得宝贝2354个,当记者以买家身份向一些卖家要求查看产品的有机认证书时,有的卖家不作回应,有的卖家主动承认商品非有机,更有卖家回答“没有证书,但标签上写的就是有机”。
实际上,就算是正宗的有机食品,不少消费者也并不买账。12日下午6点半至7点期间,记者在伊势丹百货超市看到,有近20位消费者选购蔬菜,但没有人选购有机蔬菜,问及原因,一是价格太高,二是对有机认证是否安全可靠持怀疑态度。
认证困境 既是裁判员 又靠运动员养
什么影响着有机食品的公信力?据了解,有机认证是一种自愿认证,目前全国有20余家可做相关认证的机构,要获得认证,企业需提交申请,与认证机构签订合同,而后付费并接受检验。基于此,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认证底气不足,有业内人士说,“认证机构既是裁判员,又靠运动员养着,处境尴尬,可能让‘有机认证’变为‘有钱认证’”。而这也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昨日,记者以想申请认证为由联系了一家从事认证咨询管理公司。对方表示可以帮忙编写材料、培训等,“不能老师(检测员)来了,一问三不知嘛。”该工作人员表示,只要硬件即土壤、水质、周边环境等达标,其他好办。“咨询公司可以帮忙推荐验得快的老师。”该工作人员极力推荐。
“有机认证相比体系认证,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审查,风险较大。”中检认证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军从事食品安全工作十多年,他坦言,有机生产过程很长且复杂,认证虽有书面和现场检测,但多是硬件和点上的审查,是否真正有机与企业的诚信密切相关。
提升公信 监管应前置 过程把控很重要
企业是否诚信,认证过程是否遵循高标准,离不开政府监管。
“感觉监管不容易。”昨日,省质监局认证评审处副处长韩军介绍说,政府对有机认证大多属于事后监管,过程监管几乎空白。“每年,省质监局都将配合国家认监委对有机认证进行监督,但最多的是查看文件的程序监督,实体监督很少”,韩军说:“检测农药残留费用很高,地方无法承担,质量抽查都是由国家认监委进行,前年,抽查了四川五家企业。”
韩军认为,对有机食品,政府的监管和指导都应前置,“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以我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之一的西充县为例,通过基层政府主导,该县总体实现了对有机食品的全程和质量监控:一是严格依照国家标准,结合当地土壤、水源、气候等环境条件,圈定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域;二是严格按照“四有一可”(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生产标准,科学指导农户有机生产;三是建立检测中心,实行企业自检、部门抽检、上市必检制度。“提升有机认证的公信力还需加强认证行业自律。”韩军介绍,我省正在筹建认证认可协会,以期促进认可认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名词解释
有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有机食品”因此被称作“金字塔尖”的安全食品,其安全性依次高于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转换产品,指从开始有机管理至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间所生产的产品。(记者 任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