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骆志伟,一个普通青年教师的爱与责任

18.11.2014  14:00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谈起骆志伟老师,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骆老师很帅、很热心,是我们的偶像!”骆志伟老师接受采访时刚刚结束一天的教学任务,班上的同学们并不知道讲台上谈笑自若的骆老师几天前才做了阑尾炎手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骆老师并没有选择多休养几天,而是很快回到了课堂上。刚出院时,有学生打电话向骆老师请教片子的修改意见,他只是说:“我现在有点感冒,等回学校了就帮你看。”

  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与学生交流

  骆志伟老师承担着影视剪辑、摄影摄像、影视包装等几门课的教学任务,每周的课时量达到三十多节。这些课程实践性强,若师生间缺乏交流就很难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骆老师说:“一定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惑对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上课时,骆老师不仅认真地向学生做讲解和示范,还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去熟悉各类器材的使用方法。很多同学下课之后还会拿着摄像机向骆老师请教问题,他总是一一地耐心解答。

  “好作品就是要经过不厌其烦的打磨,每一部作品都只有暴露足够多的问题、修改足够多的问题,才会更加趋近完美。”骆老师说,为了最后的效果能更加干净、简约和精美,一部作品的修改可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几次。他的手机总处于24小时开机的状态,有时学生在很晚的时候打电话跟他谈创作中涌现的新灵感,他非但不会责怪,还会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这新想法是不是可行。“我能给学生们做具体的指导,学生的一些新发现也会带给我很多启发,我很喜欢跟他们多做交流。”

  孩子生病,仍坚守工作一线

  2009年快过年的时候,骆老师和学院的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到湖南长沙对所有报考四川师大编导专业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当时学校在长沙有八九个招生名额,但实际报名人数则多达六七百。在紧张地工作之际,骆老师接到家里人的电话说孩子生病了,而且生的是十分罕见的“川崎病”。听到这一消息,他焦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与思念。但骆老师知道招生现场同样离不开他,为学校考核人才是他此行的工作职责,况且面试工作的压力很大,必须抓紧继续下去。

  在长沙的那几天里,他白天忙于工作,心里会把对孩子的担心稍稍放下些,但晚上休息时,一阵阵忧虑就会向他袭来。在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返抵成都后,骆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医院跑。看到孩子的病甚至比自己想象得还要严重一些,作为父亲的他心疼不已。可是当问及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继续进行工作时,骆老师说他只是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

  地震来临,冲进机房抢救设备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2008年5月12号是难以抹去的一天。那天下午,当剧烈的晃动来临时,骆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正在当时的槐园二号楼(地震后已被拆除)的三楼机房里工作。当时,所有的人都紧急往楼下跑去,慌乱中,骆老师随即搀扶着身边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向楼下撤离。到了安全区域后,骆老师想起楼上的机房里还有重要的设备没拿出来,再加上如果有机器还可顺便记录一些当时的状况,他便趁晃动间隙返回已老旧的槐园二号楼三楼,把一台价值十五六万的摄像机抢救出来。

  “很多人说我疯了,但我当时也没有时间多想。”骆老师说他重又返回机房,是出于责任心的驱使,也是出于对设备的热爱。骆老师对摄影摄像的机器设备有特殊的感情,当机器被擦坏一些,即便不影响正常使用,他仍会感到心疼。在每一届学生的第一堂实践课上,骆老师都会强调“人机一体”的重要性,正如古话中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骆老师把机器设备当做老朋友。作家若失去了笔心中就会无所依托,摄影摄像设备之于骆老师的意义从不亚于作家手中的笔。

  在同事闫新老师的眼中,骆老师不仅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是位好老师,在生活中还是个很乐于助人的朋友。2008年地震时,闫新老师才到四川工作不久,骆老师主动给闫老师提供了住处,还积极地安慰他,使他放宽心。现在回想起来,闫老师对好友骆老师的评价就是四个字:“热心、靠谱!”面对同事们的赞誉,骆老师谦逊地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新传学院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奉献的老师们。”


骆志伟老师在室外给学生讲授摄影摄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