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登峰】重点突破,小步快跑,以点带面,走精兵强将型的多点登顶之路——信息学院学科登峰之路思考

13.01.2015  19:01

自去年以来,以全面提高我校学科水平的“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四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吹响了我校学科建设向一流迈进的号角。作为“工科登峰”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学院秉承“整合资源、科学论证、突出特色、规划发展、重在建设”的原则,对信息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及路线,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历史与现状

我校是国内较早创建信息学科的高等学校,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计算技术、自动化和无线电电子学等专业。1981年获得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首批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在198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3年成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展,2005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以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为主干学科的覆盖电子信息整个领域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独立拥有3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联合兄弟学院支撑2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在这5个一级学科下设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此外,还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众多学科里面,有以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支撑的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有3个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7个四川省重点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129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49人。平均到每个学科上,大约是30人支撑一个学科。相比同类高校,我校信息类学科的特点是门类齐全,几乎实现了电子信息类学科方向的全覆盖,但是人员精悍。比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我院以不到30人的规模,拥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2人,IEEE Fellow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主持有国家973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然而,放眼全国乃至于全球,具有信息类学科的高校覆盖面几乎百分之百,这给我校信息类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很大挑战,发展的外围环境可谓强手如林。但这也逼迫我们,要把眼光放到全球,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发展。

如果把我校的信息学科在同类学科中的处境类比为世界政经关系中的某个国家的话,那么最恰当的是以色列:外部环境恶劣,资源稀缺,但人员精炼,特色鲜明,创新点小而多、但世界领先,适合走精兵之路。信息学科的登峰之路,可以参考以色列的立国发展之路,凝聚、自强、精练、创新和出奇制胜。

 

二、信息学科的登峰之途

1、小步快跑,夯实基础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学科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石。多年来,我院信息相关学科始终保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较大的资源和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我院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纵向项目,在全校名列前茅。从国家973项目主持、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到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等,我院屡有斩获。SCI论文数目在全校也是翘楚。

团队基地建设是学科平台发展的基石。我院在团队整合和建设上依据学科布局,有意识引导和重点建设了几大创新型的团队。基地方面,我院拥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1个。团队上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2个。

学生培养是学科人才培养发展的基石。本科教育一直是我院工作的重点。尤其加强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从顶层设计本研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6个本科专业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建设。特别推出了高铁系列MOOCS课程“铁路信号系统”,优质示范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新生研讨课(通识课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导论与前沿“。我们还着重打造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强化学生实训环节,提升实践技能;强调学生主导,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在各项学科竞赛等活动中脱颖而出。目前学院7个专业有5个为A+专业,1个A,1个B,大部分呈上升趋势。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全校保持第一,继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后,2014年又喜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此外,在2009年~2011年间,另有3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据统计,我院以研究生招生数量的约为全校的10%,培养出获奖率29.5%的各级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被MIT《技术经济》评选为2013年全球35岁青年创新家以及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郑宇(2003级博士毕业生)等杰出代表。

无论是科学研究,团队基地建设还是学生培养,我们注重的一直是基础的夯实,厚积方能薄发。在学科建设上,我们采用的是小步但是快跑的发展模式,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在未来建设1-2个国字号的基地或团队,全部的本科专业进入A+,进行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拉通本硕博的衔接培养和质量监控,为“登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点突破,以点带面

针对我院学科多,分布面广,而人员精练的特点,学科发展应凝练多个特色鲜明、小而高的方向点,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形成多点”登顶“之态势,再以这些方向辐射到整个学科领域,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根据研究基础和人才配置,通过充分的论证,目前我院规划有6大前沿特色方向:

一是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与信息编码技术方向。在这个方向上集中了973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人才,已经有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即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实际实现和工程应用,尤其是在特殊场景,如高铁,轨道交通中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上面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在国内开通首条高铁车载WiFi线路。具备了在登顶的实力。

二是信息光子与传感研究方向,该方向上汇聚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973咨询专家、86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优势人才队伍,在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的支持下,引领高速多维光通信、微波光子信号调控研究点上的国际领先水平,已经培养出了3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的获得者,具有相当的登顶可能。

三是信息安全方向。信息安全是现在国际国内非常重视的领域,我国更是把信息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习近平主席亲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应该说,我校的信息安全研究起步与国内主流高校起步时间差不多,发展势头良好,更有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密码学学位点和全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目前,这个方向下面有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并逐步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轨道交通的信息安全管控、军事安全等方面,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现代科技服务业方向,该方向上拥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重点围绕国家“支撑产业链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发展方向,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针对全国制造业产业群及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等交叉学科建设的重大需求,全面发展面向制造业产业链的交叉学科,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可以实现以学科建设促经济发展、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目标。有望在产业服务领域里进行“登顶”。

五是面向安全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方向。轨道交通相关学科是我校优势学科汇集的地方。信息相关学科与轨道交通相关学科结合最为紧密的就是通信与信号。考虑我院在信息安全、通信和交通信息控制上的学科优势,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统一安全管控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研究方向,是可以在行业内实现登顶的可能性之一。

六是借数字化战略的东风,布局大数据研究方向。该方向上体现了强烈的学科交叉特点,融合了通信、计算机、软件等学科上,学科布局也涵盖了从信息采集到传输、存储与表达、融合与共享、数据挖掘、“大数据智能”等大数据关键技术领域,在 “大数据”存储、传输与处理三大环节的研究上,已经具有比较深厚的积累和成果,是未来可以和研究主流并肩的学科方向。

布局的这六大方向,基本涵盖了我院目前的学科,也体现了交叉和融合。但要实现“登顶”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首先是人才,高层次人才方面,从现存的7位新世纪人才,力争能够再培养出2-3名杰青/长江和1-2名优青,辅之引进1-2名杰青/长江,使有头衔的高层次人才人数达到10人左右的规模;大力引进年轻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有过2-3年博士后经历的海归,构建人才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体系。其次是团队基地,整合学科力量,集中优势兵力,优先突破1-2个国字号的有特色的团队或基地。最后是总结、凝练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比如,高级别期刊论文,高被引论文,国际性的学术奖励,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提高专利的转化率等。

3、    合纵连横,借船出海

信息相关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国际化特色鲜明,国际人才济济。因此,谈及学科”登峰“就不能只局限与国内。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也应该看到巨大的收益:有巨大的人才库可供选择,有最为开放的标杆榜样,因此,积极进行国际对标,利用国际智力和人才来实现”登峰“是我院各学科的不二法则。我院在国际化工作方面一直保持全校第一:拥有“111”引智基地1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以及国内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20年来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不曾间断过;学生培养方面开设了10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平均每年学院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等项目、与国(境)外联合培养在册博士生15名,通过中法“4+4”、比利时鲁汶工程2+2,加拿大渥太华大学3+2,台湾义守大学等项目选送学生10名;组织学生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夏令营、竞赛百余人次,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学院每年邀请美国、德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50余场;每年招收留学生十余人,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和参加国际会议等40余人次;学院教师国际活跃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在刚过去的2014年,我院新增IEEE Fellow 1人, 国际权威期刊编辑2人 。此外,加大了本土人才海外培养力度,制定中青年教师海外学习培养计划,努力建设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现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23名,具有半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46名;近5年的引进人才中有50%是海归,均来自于国外著名高校或学术机构。

目前,我院正积极规划第二个“111”基地的建设;并和哈佛大学、利兹大学、萨里大学、国际铁路联盟、渥太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联合申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洋千人”和高端外国专家人选也圈定数名;更多的教师将担任国家学术会议主席、国际学术期刊编辑等职务,掌握更多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有目的的针对优先国家的市场调研,吸引高素质海外学生。我们国际化的目的不仅是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标,更重要的是要综合利用国际智力和资源,来推动我们的学科发展。

   

在全校的“工科登峰”行动计划里,我院的学科“登峰”绝不仅仅只是信息相关学科的登峰。现代的学科发展,使得信息相关学科越来越具有工具学科的特点,我院的相关学科力量也有力的支持了我校其它学科的发展,甚至在“理科强基,文科跨越,医学振兴”行动计划里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在全校学科大发展的一盘棋下,我院将以“登峰、强基、跨越、振兴”为己任,与兄弟学院一起同心协力,实现工文相长、文理相融、理工互促的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