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青春没有终点 一个班近57%的同学继续读研

19.05.2016  17:30
作者:肖鹏达 蒋培培 徐文璞 来源:资源学院

    
  1个23人的普通班级,却有13人考上或推免读“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一时让人觉得这个班不普通。这就是农业资源与环境201201班。

  这个班曾获校级优秀团支部,班上数名同学曾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这次班上13人继续读研深造人中,有7名同学分别考上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985”高校,6人考入“211”高校。另有5人签订就业协议,其余同学也均与相关单位表达了工作意向。如此傲人的考研就业率,总是让人不禁想要刨根问底儿,为什么这个班级能够有如此成绩?班长廖汉川解释说:“那是因为他们班级同学的乐观独立以及同学间的相互监督与激励。”

  身处浙大农业生命环境楼学习室的吴英杰同学,回忆起过去近一年复习考研过程,一方面感慨自己的小幸运,但更多的感激是给那个不甘平庸的自己和一直支持鼓励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考研的过程,无疑是枯燥、紧张的,在一年的时间里,无数次的重复、长时间的坚持是对人巨大的挑战。在备考的日子里,吴英杰每天要复习十个小时,政治、英语、化学还有专业课,不断地看书、做题以及定期地真题模拟,他迷茫过也想过要放弃,是向上的热血和朋友关键时刻的指点把他又重新拉了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初试、复试总排名第七的成绩成功地考上浙江大学,这是对他这一年努力的最好回报。“虽然考研只能自己亲力亲为,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我想我会孤独到窒息,无助到溺毙,他们的支持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考研生活有了光彩。”吴英杰提到自己的考研经历这样说到。

  备考道路上除了父母,朋友,师长的支持,还有那么一群和自己有着同样目标的人,在漫长的黑夜里,通宵自习室里的剪影,是无言的陪伴。正是大家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才挨住了寂寞,守住了空虚,避开了冷清,才有了羡煞旁人的成绩。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除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还有那些即将参加工作、进入社会的求职者。班上的班长廖汉川和学习委员杜鸯鸯都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他们一位成功签约成都某国企,另一位确定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此外,考上公务员的王梦云同学,也已确定在贵州某地方气象局,从事农业气象的工作。

  班长廖汉川就是一位追求独立的人,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大二大三的假期开始在招聘网上找单位实习。他说选择了就业,就可以及早准备,但从实习开始就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了。“做好该做的事,就有了乐观的资本。就算在工作中犯错,只要及时承认和改正,积极和领导沟通,后果不会太严重。始终明确实习的目的是锻炼自己。实习中会遇到不踏实的人,但自己坚定勤恳,一定会有回报。”对此杜鸯鸯也十分同意。她在大三决定了毕业就业,就开始相关准备了,通过学校的双选会找到实习单位。工作中杜鸯鸯认识到大学生的确缺乏经验。刚开始时她被领导安排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还觉得委屈,后来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与自己一同实习的姑娘从不埋怨,她也就调整心态反思自我,勤快地向前辈请教,积累经验。少些抱怨、多做实事,是她的工作心得。如今尽管她常常加班,接受采访时杜鸯鸯依然表现得很热情。她说自己已经实习4个月了,公司是刚起步,在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很有干劲。

  如果小班是一艘巨轮,那么班主任廖德聪老师就是那个掌握方向的舵手。“我们班主任真的很负责任,班级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安排时间,单独找同学交流。老师说的意见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但主动权都在同学手中,我认为班主任就是我们班的一盏灯,一种精神的象征。”班长廖汉川说。对于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他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选择学校;对那些要工作的同学,他也常常给出中肯的建议,廖老师不仅是舵手还是班级的凝固剂。

  由于班上考研人数较多,还有好些考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在这样一个有很多人做同一件事,大家相互帮助,却又相互竞争,暗藏“杀机”的环境下,他们暗自督促自己,激励自己,同时也会调侃不努力的同学,考研道路充满了乐趣。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相互激励,相互督促,紧张却又不失乐趣的环境下,同学们都力求向上,才会有这样高的就业升学率,才会出现一个寝室五人,四人考上研究生、一人就业的优秀寝室。

  狄斯曾经说过:“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转眼四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正当年的青年们在为自己的目标拼搏着,这是大学生涯的终点,是青春道路上的一小段,更是一个走向更广阔天空的起点。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