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新篇—四川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0.09.2017  23:44

  新村,绘就一幅唯美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新村,传承天府大地代代相传的浓浓乡愁。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放眼四川广袤的田野山川,一个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承载着数千万四川新农民的小康梦,翻开了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篇章。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四川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新村打基础”。省委把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作为带动四川农村脱贫奔康的强力引擎,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加快转型、生产关系深刻调整、农民思想观念深度转换、乡村现代治理结构加快发育,加速了四川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变革之一:建设一个新村,基本实现一村整体脱贫,加速终结四川农村贫困历史。省委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把优先保障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摆在首位,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中,优先安排最贫困的村、解决最困难的户,促进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截至2016年底,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311个,建成新村聚居点3.27万个,惠及农户460.29万户,带动371.6万贫困人口脱贫。确定今年建成的5000个新村正在加快推进。如今,在四大扶贫攻坚片区,处处呈现出以幸福美丽新村为引领的奔康致富新画卷。

  ——“藏区新居”加速结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历史。省委把藏区新居建设作为藏区重大民生工程重点推进,短短几年,藏区农牧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挪穷窝、拔穷根,一举告别了“靠天吃饭、居无定所”的贫穷历史。

  ——“彝家新寨”如同娇艳的索玛花开遍大小凉山。新村建设成为彝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凉山州近几年完成了227个极贫村的新寨建设,全州已累计建起了2000多个新村,实现了100多万人聚居。

  ——“巴山新居”成片推进促进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主要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的达州、巴中、广元、广安、南充、绵阳等6市的34个县(市、区)全面实施。建设“巴山新居”,按照依山就势、聚散适度的原则,注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乌蒙新村”催生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村落。主要在宜宾、泸州、乐山等3市的9个乌蒙山区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建设,涵盖620个贫困村、17万户贫困户,具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一体的特殊困难。重点围绕高山生态、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了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乌蒙新村,推动了当地群众加快脱贫。

  变革之二:建设一片新村,培育一方特色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幸福美丽新村以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支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面达到86%以上,示范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00多元。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化特色种养业夯实了基础。全省建成的近2万个幸福美丽新村,使四川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变革之三:建设一片新村,就缩小一截城乡差距,加速乡土四川向城镇四川的历史演进。不少地方在新村建设中,交通、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普遍建起了集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于一体的“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上学、就医、出行等难题得到有效化解。还有不少新农村综合体、聚居点组团式发展,正逐渐发展为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推进了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变革之四:建设一个新村,培育一个新型社区,加速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幸福美丽新村根本改变了四川“大散居”的村庄布局,聚居程度逐渐提高,一大批新型农村社区蓬勃生长。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议事会、村理事会、村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等协商形式,在新村普遍形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机制,普遍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变革之五:建设一个新村,转变一方乡风民俗,加速广大农民群众融入现代文明。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文明程度。大量农村群众居住在环境优良的幸福美丽新村,逐步养成了生活好习惯、形成了好风尚,真正实现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

  变革之六:建设一片新村,优化一方生态环境,加速四川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新村普遍实行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四川成为全国首个接受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合格的省份。

  四川走出了一条因时因地制宜、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新村建设之路

  四川的农村,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中国农村的特点在四川基本都有。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形成了一套新村建设的“四川打法”。

  机制之一:把精准脱贫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首要任务。省委鲜明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首要任务是扶贫解困。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连续实施三轮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这些示范县分布在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连片贫困地区,绝大多数都是贫困县,新村建设资金、项目集中向示范县倾斜,实行整村推进,综合开发。规划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新村建设历史性任务,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万个,力争突破3.5万个,农村基本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发展目标。

  机制之二: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从平原、丘陵、山区及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把民居新建、改造和保护性修缮结合起来,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充分体现地域特点和民俗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实现了“各美其美”。新建,主要考虑村庄合并和就地就近城镇化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合原地建的就在原地,适合集中的就适当集中。改造,主要注重新村功能配套完善,实施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四改”工程,不搞穿靴戴帽的形象工程,着重改造旧村落的基础设施,解决上学、就医、生活、出行等现实困难。保护,主要强化文化传承,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保护,打造了一批具有很高文化价值、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落院落。

  机制之三: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一三产业联动互进。以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改革主攻方向,促进新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发展的内生造血功能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幸福美丽新村产业培育中注重一三产业联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把幸福美丽新村建成“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城市休闲旅游的乐园”,打造形成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片区四大乡村旅游示范带。

  机制之四:按照“小组微生”模式布局新村形态。顺应自然格局、保持田园风貌,探索形成了“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模式,避免“农民被上楼被进城”,得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小规模聚居,就是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理念,遵循“集约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原则进行项目规划。组团式布局,就是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同时互联互通。微田园风光,就是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打造“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生态化建设,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科学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机制之五: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政府承担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住房、机耕道、“五小”水利工程等生产生活设施,以农民群众自建为主,政府适当奖补,调动农民参与热情。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倡导统规自建、统规联建,鼓励在符合规划和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分户建设。具体采用哪种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有关部门全程参与,侧重把好规划关、建设关、质量关。特别是在土地流转、新村建设、项目开发中,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形成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持续发展格局。

  机制之六: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创新乡村治理。注重选好每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带头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将支部建在专业合作社、建在龙头企业,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全面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新村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在居住集中的聚居点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

  四川的探索回答了当前新村建设中一些最该回答的问题

  四川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遵循中国特色乡村发展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生动实践,回答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回答的一些问题。

  一是回答了“为什么要持续加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中国城镇化率即便提高到60%,但仍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四川也是这样,仍有3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这样大的农业人口规模,在世界上是罕有的,是任何发达国家都没有的难题。四川实践表明,这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群众,仍然能够依靠幸福美丽新村这个“就地就近城镇化”新载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文明,这是解决全面小康最大短板的务实途径。

  二是回答了“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幸福美丽新村”的问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每个地方、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重点任务,比如沿海发达地区重在提升功能,西部省份重在脱贫攻坚。四川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求,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最紧迫任务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搞华而不实的“面子”,真正更新农村的“里子”。同时,幸福美丽新村也不能是城市的浓缩版,四川不盲目复制城市建设模式,建成了“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美好田园风光,让我们记忆中的农村家园焕发了勃勃生机。

  三是回答了“什么是幸福美丽新村灵魂”的问题。“物的新农村”是基础,“”才是新农村的“灵魂”。没有人的新农村,没有农民加快融入现代文明,就算硬件再好,也不能算是建成了幸福美丽新村。四川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注重培育人、造就人,不仅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在广阔的农村创新创业、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