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目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群众路线”为什么被提到如此高度?如何践行群众路线?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唐双宁就此谈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唐双宁曾经对其历史作出过完整的梳理,将其划分为提出、形成、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地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既然要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就不能忘了: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这是已知的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群众的概念和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形成阶段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需要进行总结;抗战爆发后,依靠全民抗战成为党面临的新课题。这些都促使党的领导人系统地思考和践行群众路线问题。“七大”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完善阶段,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身体力行的实践。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邓小平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1982年十二大《党章》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此,“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宗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它实质是回答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回答党的正确路线“从哪里来”,党的宗旨“到哪里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关乎党的性质的问题,回答的是党的宗旨“到哪里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回答的是党的正确路线“从哪里来”。“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唐双宁认为,当前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些还相当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伟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因此,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大兴学习之风应注重六个着眼点
实际上,践行群众路线并非仅仅是简单地走到群众中去,它应该是深入骨髓、体现在党员干部生活与工作细节中的一种东西,所以并不简单。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并指出,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在此,习总书记提出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同样在去年,媒体曾报道,中央领导同志留作业,不许秘书代写。这实际上也是从目的、方法和细节上促使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方式。
针对如何“大兴学习之风”,唐双宁提出了这样六个着眼点: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既要学好基础课又要学好专业课,既要学好必修课又要学好选修课,既要学“同”又要学“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处理好“活学”与“死学”的关系,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厚变薄”与“薄变厚”的关系;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处理好学习与应用的关系;解决“再学习”的问题;解决“学习的表达方式”问题,处理好“学风和文风”的关系。
转变文风应“言之十有”
“文风是对学风的表达方式,二者密切关联。学风是文风的基础,文风是学风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有什么样的文风就说明了什么样的学风。因此,“大兴学习之风”还应当大力提倡改进文风。”对于学风与文风的关系,唐双宁这样认为。同时对于如何转变文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转变文风要体现“十有”:
有己,即有“自己”。领导干部应自己动手写文章,写己所思;有信,即让人相信;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有理,即有哲理;有“神”,即有神来之笔;有趣,即风趣幽默;有典,即适当引经据典;有“势”,即有气势;有“约”,即“简约”,惜墨如金;有用,即“管用”。
“改作风不妨从改文风切入,因为最好改的是文风,它不需要财政拨款;最难改的也是文风,要靠真功夫。”唐双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