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真正的企业家要用市场的逻辑赚钱

17.10.2016  17:46

   2016年9月21日,北大国发院博士项目(DPS)与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共办论坛,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新商道”。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主讲,北大国发院张维迎教授点评。之后,北大国发院教授、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宫玉振主持对话。本活动由新华网思客联合主办,北大国发院EMBA校友张兴良的正雷太极书院承办。本文根据张维迎教授的发言整理。

  黄怒波是北大校友、企业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天他对企业家精神的溯源让我感觉他越来越像一个学者。他提到的哲学家或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论述,如坎蒂龙、熊彼特、波兹纳等人,好多经济学家都不熟悉。这些历史人物中,中国的很少,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在市场与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根基比较薄弱,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和警醒。

   企业家一定是少数人

  我想谈的第一点,讨论企业家精神,就要先讨论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我本人研究企业家30多年,第一篇关于企业家的文章发表在1984年9月的《读书》杂志,但我今天也无法用一句话准确定义企业家。这可能恰恰反映了企业家的一个本质:企业家就是难以用通常的概念理解的人。

  我试着用三句话来概括企业家:一是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对商机有独特的嗅觉;二是他能够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办法,整合资源的能力非同一般;三是他能干成别人没有干成的事情,自己也从中获利。我们一般人更喜欢循规蹈矩,按既定方针办,企业家则寻求与众不同。这正是企业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当然,企业家精神比企业家的内涵更广,敢于冒险,喜欢挑战现状,能看到不同的机会、能想到办法并将其实现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比如邓小平就可以称之为政治企业家或制度企业家,我们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就可以称之为教育企业家。我们身边还有不少社会企业家、公益企业家等。

  如果再做延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会有点企业家精神,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家。就像我们好多人会唱歌,甚至当麦霸,但能成为歌唱家的是少数。

   企业家精神的崛起对人类发展特别重要

  第二点,我们人类从古到今的发展几乎都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精神的展现和发挥。十万年前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就是靠企业家精神,后来一步步走向亚洲、美洲、欧洲,也是靠企业家精神。我们今天的外来人口、海外移民,也是受企业家精神驱动。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给企业家立传的人可能是西汉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录了30多位企业家,包括范蠡、子贡等。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企业家精神是被压抑的,尤其是受科举制度和重农抑商制度的压抑,很多原本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也学而优则仕或商而优则仕,最后都去政府给皇帝服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才真正发挥出来。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就是企业家队伍的崛起。

  人类未来会怎样,我们都不好说,但比较清楚的是还要依靠企业家精神解决问题。这种企业家精神如熊彼特讲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很多人把创新理解为科研,尤其是大公司或政府的科研,两者不能等同。一件事情如果用程序化方式去解决就不再是创新,负责人也不是企业家,而是管理者。

  当然,企业家也分套利型企业家与创新型企业家。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中有很多套利型企业家,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家。更符合企业家精神的应该是创新型的企业家。中国今后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创新型企业家。

   用市场的逻辑赚钱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三点,黄怒波先生喜欢用狼性文化来诠释企业家精神,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更喜欢用的是企业家赚钱模式。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如果你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不能给别人生产有价值的东西,那你赚的钱就不是企业家应该赚的钱,你的行为也不是企业家行为。靠垄断或强盗逻辑赚钱的也不是企业家。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赚钱的前提是给别人带来好处,而且他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收取的费用,才能多出来一部分消费者剩余。简单说,企业家必须靠市场的逻辑赚钱,靠伺候消费者发财。从这一点说,我们可以仇富,但不会仇真正的企业家。如果你恨马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淘宝、天猫、支付宝。你为什么还要用?一定是这些东西给你带来的价值超过了你付出的成本。

  企业家要靠市场的逻辑赚钱,就要对人性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这比你搞市场调研重要很多。乔布斯很多产品不是市场调研出来的,是对人性琢磨出来的。很培训师特别爱讲一个营销故事,就是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我就很不认同,这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不是市场的逻辑,梳子显然不能给和尚带来增值服务。

   企业家是无法替代的生产要素

  第四点,如何看待和理解企业家。计划经济不讲企业家精神,也不讲企业家。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也不太理解企业家,经济学教科书里也看不到企业家,经济学理论动不动就是人的偏好给定,技术给定,然后套一个模型,越来越形式化、数据化。事实上,能用模型套出来的就不是企业家行为,企业家行为是不可预测的。这是理论方面的一个后遗症。新古典增长模型讲投资,但不讲谁投资,政府投资还是企业家投资,结果大不相同;讲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很重要,但也很少讲谁创新,谁带来技术进步。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理论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经济学家是有责任的。

  我们讲经济增长离不开要素投入,但企业家这个要素跟别的不一样。别的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多一点资本,可以少一点劳动力,反之亦然。但企业家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不可替代。企业家是1,其他的是0,没有这个1,后面的零没有用。

   健康的市场才能促进企业家走正道

  类似的误区同样存在于我们对市场本身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的市场是理论家、经济学家构造出来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比如经济学上讲的最理想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所有人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同样的商品,以同样的价格销售。这是市场吗?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家就是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竞争就是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如果对市场本身的理解都有问题,会得出好多错误的结论,会诱使政府的权力不断膨胀,控制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

  最后一点,也是我要强调的,美国经济学威廉·鲍莫尔区分了生产型企业家和非生产型企业家。生产型企业家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企业家,他们创造财富,非生产型企业家不创造财富,而是把别人的财富拿到自己的手里,甚至毁灭财富。怎么能够使得生产型企业家兴旺起来,压缩非生产型企业家的用武之地,就变得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有深层的制度改革,特别是私有产权保护和收缩政府的权力。在政府支配资源很多的情况下,好多企业家就容易变成非生产型企业家,他赚钱不是因为他生产了消费者喜欢的东西,不是解决了消费者的问题,而是利用政府的权力寻租。比如政府花很多钱支持创新项目,马上有人开中介公司帮别人做申请,给你编申请书,跑相关部门。这些人不会觉得哪个项目好就帮哪个项目申请,他申请只是为了赚钱。这种企业的行为就是反生产力的。其实哪个项目好只有市场能判断出来,任何个人或政府是无法判断的。解决之道就是改革,就是政府减少对资源的控制和权力,把市场的还给市场,只有这样,企业家精神才能用到正道上,才能给整个社会真正带来好处。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