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的人:我想写自己的赵诗三百首

12.11.2013  21:28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今日,本网新闻热线86757777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赵文康,55岁的中年男子,为成都写了18首七律诗。天府广场、望江公园、合江亭、浣花溪等等,每一个我们熟悉的地方,都以一首诗命名。于他而言,写诗不难,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但他有个疑惑,不知自己费尽心思所写的赵氏风格诗,成都人民是否能接受。

      取名锦江颂 想以传统方式记录美

      “这是我写的锦江颂,主要选了一些成都较知名,有代表性的地方,比如天府广场、望江公园、杜甫草堂等,为它作诗。”一落座,赵文康开始介绍自己的近作,想为成都写40首七律诗,目前写了18首,“‘人浪暗车流’的是天府广场,‘鲸吞万里霞’的是望江公园。”

  赵文康说,自己是雅安人,28年前来到成都,在更早之前爱上写诗,到现在已经超过40年,“小时候过春节,看家里的对联觉得写得真好。”赵文康回忆,现在还留在记忆中的对联,就是那副“门对千家竹,家藏万卷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这种对诗的“痴迷”就一发不可收拾。

  赵文康只有初中学历,但凭借对诗歌的钻研韧劲,来成都前已经小有才气,在当地杂志和诗社发表过一些作品。而选择成都,也是因为成都一家杂志曾在1983年发表过赵文康的诗作,“那说明,我是可以的。”所以,赵文康想用古诗,这种带浓厚传统色彩的形式记录成都的美。

  “锦江,像一条树藤,而每个景点,就是藤上的瓜。”赵文康比喻道,现在这个瓜已经有18个,预计结40个,“就想先请成都人民看看,喜不喜欢这种形式,也希望认识对诗感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来修改完善这些诗。

      自称走钢丝 愿望是写出赵诗三百首

  “其他城市,还少有用诗来作为纪念的。”赵文康解释,现在表达对一个城市的喜怒哀乐有很多种形式,包括歌曲、小品、电影等等,但用诗的还是少见,“我就想在成都可以开创这么一个先河。

  而选择用诗,这种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写作方式,赵文康有自己的理解,“可能写现代小说或者其他,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太多人走,而我选择写诗,可能就是走钢丝,但一个人走,或许比多人挤还要宽些。

  在赵文康看来,诗是这个世界最优美的语言,而歌就是最动听的声音。除了写诗,自己还会写歌。即便不会唱,慢慢学就可以,一步步学会作词谱曲,还能简单唱一些。而主题非常宽泛,写男子汉,写中国女郎,写大地回春,写军旅题材。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写出赵诗三百首。”赵文康笑言,古有唐诗三百首,现在就想写出赵诗三百首,用自己的方式,把美记录,再优雅地传承下去,“古诗辉煌了那么多年,我们不应该忘记,总得有人去继承。

      为诗放弃所有 过得痛苦但充满希冀

  其实,精神世界如此丰盈的赵文康,现实生活却异常捉襟见肘。在他理念中,自己是传统诗歌的继承者,为此愿做走钢丝的人,甚至远离家乡和亲人也在所不惜,即便常常需要忍受饥寒交迫,也可以咬牙熬过。因为他坚信,希望,一定在前方。

  从雅安来到成都后,所带的钱很快用光,赵文康觉得自己是“诗人”,不应该随俗去做些散工或者粗活,挨饿、受冻便成了常有的事。几年前,赵文康的事情偶然被媒体报道后,他开始听取别人建议,先打工生存再研究诗。“在工地上搬砖,或者做小工,一天可以有100多收入。”赵文康介绍,拿到工资,自己生活用不了多少,买书、打印资料,就是最大花销,还会出去游历,写一些名人的故居,“我真的不想放弃,即便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恐惧自己现在的生活,但现在,我已经没办法了。

      今年56岁的陈学泉,是帮赵文康介绍做工的工友。“我们是通过朋友认识的,有七、八年了。”趁学泉介绍,在自己眼里,赵文康就是一个搞文学的人,但没有任何架子,做事情也非常踏实肯干,“一般会介绍一些相对轻松点的事情给他,比如搬砖或者打杂之类的。”今年9月,赵文康为了自己的“锦江颂”写作,从陈学泉的工地上出来,“如果之后做的话,还会去他的工地上。

  已快到耳顺之年的赵文康,穿着黑灰色格子针织衫,满头都是银发。整个交谈中,提到家人时,赵文康满眼都是愧疚和心疼,甚至陷入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中。但一提到诗,赵文康眼中放射出的,是一种充满希冀的肯定和激动。

      专家声音

      写诗功底还不错 但人应有多重社会角色

      针对赵文康所写的诗,西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副教授苏利海认为还不错,“有一定功底,但要在古典诗歌中取得一定成就,是极其困难的。”苏利海介绍,目前古典诗歌的氛围已经少了很多,即便在高校授课时,大学生想要感悟古代诗人那种意境和审美,都显得有些困难。社会中喜爱诗歌的人也不在少数,苏利海给出自己的建议,“可以向中华诗刊等一些刊物多投稿。

      而对于赵文康抛弃一切从诗的做法,四川省社科院胡光伟教授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理想和偏好,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无可厚非。”胡教授坦言,对任何事情的追求,过了一定的度,也就成了偏执,偏执再过了,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偏执狂。“每个人都有很多重社会角色,有儿子,有父亲。”胡教授介绍,生活在社会中,就不能脱离社会,要担当起自己的多重角色,不能为了一些自己的追求,而放弃其他更重要的东西,“这样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互动

      你喜欢这些诗吗?谈谈你的看法!

      赵文康坚持了40多年,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弃所有,只是想写出一些被别人认可的诗,并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亲爱的读者,你喜欢这些诗吗?你对此有些什么看法?及时拨打新闻热线86757777,或者关注天府早报的官方微博、微信,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