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父亲”兴巴山——农业农村的巴中“变”法

11.12.2017  17:16

 

□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银昭 杜静 侯云春 何菊

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

爬过一坎又一坡,风尘仆仆为生活

……

一首《巴山背二哥》,高亢悠扬,穿云钻雾,道尽了巴山儿女生活的艰辛,也道出了巴山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巴山背二哥,翻巴山、涉巴河,驮盐茶、背丝绸,东进西出,背回了唐玄奘从西天取的经书,一背就是3000年。

在中国的版图上,自西向东,有两条平行的山脉,一是秦岭,一是大巴山,因山高沟深,与外界阻隔,这里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被国家纳入重点扶贫开发计划。

四川巴中,位于这片贫困地区的深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巴中平昌一位背二哥,感动了一个时代,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这位名叫邓开选的老人,就是油画《父亲》的原型。

父亲”古铜色的脸庞,勤劳苍劲的双手,穿透岁月的眼神,激励着他身后一代又一代巴山子孙,像当年苦战在这里的红军,为秦巴山区带去黎明的曙光一样,去拼搏、去奋斗,去改变山乡的贫穷和落后。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380万巴山儿女,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苦战、鏖战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

巴山,旧屋换成新居,巴中人民变了一种活法;

巴山,土地连接成片,巴中人民变了一种干法;

巴山,盘活了人地钱,巴中人民变了一种赚法;

巴山,筑梦进山到边,巴中人民变了一种追法。

变!巴中,正在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一幅“富春巴山图”。

变!巴中,成为全国330多个地级行政区中,唯一的“国家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变!巴山上下,“父亲”的儿孙们,告别穷苦,走向更幸福的新生活,更文明的新时代。

渐渐富裕起来的巴山人,把象征着一个时代,象征着一代人生活、命运的著名油画《父亲》,复制成壁画,矗立在巴山新居的村头。

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说,当前,巴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必须瞄准现代农业主攻方向,能巩固、可持续,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产业,让巴中的农业,有质量更有总量、有产品更有商品、有品牌更有名牌、有说头更有看头,成为巴中人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强有力的支撑。

新房到新村 变一种活法

新建、改造、保护并举,巴山新居站上云端。远离喧嚣的村落山头,变小桥流水、香格里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在巴中通江县的梨园坝村,人人都会背诵。这里有一支马致远的后人,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这里,与山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水泥路通了,院坝亮堂了,吃穿住行啥子都方便多了,游客更是来了一拨又一拨,与过去比,现在,环境变得像换了个天地,日子变得像换了个活法!”正在吃午饭的马胜勇,把记者引进他的“新居”。

马胜勇是马致远第32代后人,活了几十年,他第一次住进了这样的新房,住进了这么漂亮、方便的新居。

梨园坝,曾是巴中最贫困的村子之一,山高路远,与外界交流少,民风淳朴,村子里还保留着许多古旧的民居。政府深挖梨园坝的历史文化底蕴,借鉴山外民俗村落保护特色,对村落进行整体性保护修缮和集中搬迁新建。

木窗、青瓦、白墙、飞檐,镶嵌在青山翠柏间,云雾缥缈,远远望去,梨园坝仿佛站上了“云端”,被誉为“大巴山深处的香格里拉”。

类似梨园坝村这样的新村,巴中,已有1860多个。其中,像梨园坝村的传统村落有95个。

类似马胜勇这样住进新居的家庭,巴中,已有24.25万户。

从新房到新村,不仅解决了老百姓一家一户住上新房的问题,还解决了包括交通、医疗、入学、购物、文化体育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的问题。每个聚居点,建了村“两委”阵地、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农家购物中心、文化体育中心。

早上7点45分,阳光和煦,南江县青杠村9岁的小女孩张小苗,背着小书包,牵着爷爷的手,蹦蹦跳跳地向村小走去。

小苗的父母在城里务工,以前,村里没小学,孩子们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早上出门天还没亮,晚上回来天已黑,上学难,成了让大人和孩子都很累的事。现在村民住进新居,小学就办在村子里了。

同村的李大爷,以前住的老房子,独门独户立在半山腰,想找个人“摆龙门阵”都不方便,有一次病了,在床上躺了两天才被人发现。

还是现在政策好啊!”李大爷感慨道,“烧的天然气,喝的自来水,走几步就能串门,村里有医院,有医生,这日子好过,安逸。

李大爷所在的青杠村,从四川数千个幸福美丽新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7年“四川十大幸福美丽新村”。

巴中,创新“五建五评五比”方式,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建新居、建产业、建设施、建配套、建机制;现场评、定时评、动态评、集中评、公开评;比户容院貌、比言谈举止、比致富兴业、比尊老爱幼、比律己守法。对鳏寡孤独和“五保”对象,以“互伴互助”为设计理念,统规统建了农村廉租房和幸福院1500多套;南江县小田村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村民的好风气好习惯可以挣积分兑换实物,截至目前全村152户村民分别获得了60至570分的道德积分,兑换了价值3.5万余元的生产生活物资。巴中还把环保、河长制工作和巴山新居相结合,借势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新村+N”和“N+新村”的建设模式,在巴山大地比翼齐飞。

截至目前,巴中已建成中心村102个,达到幸福美丽新村标准604个,去年创建省级“四好村”95个、市级“四好村”174个。今年市级“四好村”创建公示,又有245个村上榜。

从通江县到平昌县,从平昌县到巴州区、南江县、恩阳区,昔日偏远的山村,撂荒的土地,现在变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巴山“美丽、现代、文明、富裕”的景象,正如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写的《天净沙·巴中池园农家》那样:

春风云路人家,

绯桃白李黄花,

小院修竹新瓦。

荷塘月下,

陶公也想听蛙。

土地连成片 变一种干法

贫困户,铆在了产业链上。《父亲》在新村的村头,被百万乡亲矗立起来,以励今人后世

搬新房,村民变市民。

住新居,村庄变社区。

干产业,田地长金银。

南江庙坪村李佳林翻出了一页账单:

2015年,8亩地,种玉米小麦,收入15000元;

2017年,8亩地,改种金银花,收入35000元。

通江沙溪村刘友德讲出了一页账单:

把大豆田,变成药材地;把山坡坡,变成黄羊圈;把闲置老屋,变成农家乐;把麻将桌,变成电商办公桌。

同样的地,换一种干法,收入却增了一倍还多;

同样的人,换一种想法,日子和生计就宽得多。

山区的变,山里人自己都没想到,变得这么快。

他,是看不到今天的好日子了。

他,就是油画《父亲》的原型邓开选老人。

在平昌双城村,“父亲”的老屋前,村民邓开松,这样说起他的堂兄,画中的那位邓开选老人。“30年前,吃点米糠糊糊,他都只能舀半碗,可现在米、面、肉啥都不缺。

村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开始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了:

上营村,发掘三国文化,开展农业体验教学,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让巴中、广元、重庆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创举村,依托驷马水乡旅游资源,58户干起了农家乐,117户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其余农户就近入园、入企务工,户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

中岭村,发展富硒蔬菜产业,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紫色玉米、红薯、花生、马铃薯等富硒农产品;

西南村,重点发展葡萄产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全村共建成葡萄产业园1200亩;

长滩村,以七彩林产业为主,优先承租贫困户土地,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以零租金方式支持农户发展大豆、蔬菜、中药材等套种产业,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巴中,一是立足生态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二是扩大优质产品的规模,三是打造更通畅的营销链,加快农业向全产业链、多功能化转变。”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说。

产业上规模。巴中着力壮大生态养殖、茶叶、核桃、中药材四大百亿主导产业,实施培优、提质、扩量、品牌推广、营销拓展、招商、金融扶农“七大行动计划”。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茶叶基地84万亩、核桃基地125万亩、中药材基地80万亩、食用菌基地6万亩、商品蔬菜基地9.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849家。

产品创品牌。巴中依托“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战略,打造一批行业公共品牌、市场领军品牌,采取基地联建、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整合品牌资源,增强巴中农产品品牌拳头效应,并着力构建从菜园到菜板、从田间到舌间的无缝供给通道。

此外,巴中还在示范基地建设、新产业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优、小农户生产现代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大做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造福巴山父老乡亲。其中,把贫困户铆在产业链上的做法,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巴山有了好日子,乡邻未忘告“父亲”。

油画《父亲》,被今天的巴中人,复制成一幅巨大的壁画,矗立在“父亲”生前所在的平昌驷马水乡的街口。“父亲”那沟壑般的额头,那穿透岁月的眼神,无不使人感动、震撼!

父亲》出现在这里,是巴山儿女以此来告慰“父亲”,让他看到今天巴山的好日子?还是让“父亲”激励着巴山儿女们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地建设巴山、改变巴山?

盘活人地钱 变一种赚法

人地钱,在探索中盘活、生金。改革,就是更好更快地让百姓赚更多更长远的钱

巴山土地上,一直响动着改革的脚步。

巴山儿女中,一直流淌着改革的基因。

改什么?改环境,改土地,改贫困。

革什么?革观念,革思想,革命运。

巴中,徐向前、李先念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有12万人参加红军、4.8万人壮烈牺牲的英雄的土地上,今天,巴山儿女以红军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向贫瘠的土地,向贫困的生活决战。

巴中开全国先河,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跨市流动”,以29.5万元一亩,将4500亩土地指标,卖给成都高新区,获得13.28亿元。

巴中将这笔款,用于脱贫攻坚,使17.5万人从“土坯房”搬进“巴山新居”。

巴中的“探路”之举,既缓解了“先富”地区用地不足,又解决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来”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在巴中召开专题培训班,向全国推广。

盘活“三类人”“三块地”“三种钱”,已成为巴中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动力源和增长极,以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活巴中农村发展潜力。

盘活三类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返乡下乡回引人才。

巴中,实施“巴山优才计划”,成立“农林科学院”,引进241名产业急需和高端人才;培育的35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中,有305人取得了高级职称,772人取得了中级职称;2800多名干部当起了招引员,仅今年以来就回引返乡创业人员3602人,创办各类实体707个,投资总额达14.48亿元。

盘活三块地:农村承包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

巴中,探索出先股后转、整村流转、土地信托、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99.2万亩、林地151万亩。 2015年,巴中在每个区县开展2个乡镇试点试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10个试点乡镇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权10宗,涉及面积87.11亩,金额941.41万元;探索创新农村宅基地政策,通过集中修建“巴山新居”聚居点,全市“巴山新居”工程目前已完成拆旧4.34万亩,复垦4.16万亩(其中耕地4.08万亩),扣除建设新占地2.11万亩,全市共节约集体建设用地2.23万亩。

盘活三种钱:财政的钱、金融的钱、社会的钱。

巴中,强化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不仅将中央、省35个可整合涉农项目全部纳入整合范围,每年将不低于50%的当年新增财力纳入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30%。2017年,巴中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将达到30亿元。大力盘活金融的钱,今年,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4亿元,产业扶贫贷款累计发放28亿元。通过资金入股、订单发展、PPP项目撬动社会资金500余亿元。

据统计,目前巴中共承担了“8+28”项国家、省农村改革试点试验任务。其中,巴州区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已形成55项制度性成果,探索出的7项试验经验获中央、省成果转化,探索出的农村土地预收储、用活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等做法被列入全国改革实践案例集;恩阳区作为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探索出“1+16”农村专项改革工作推进体系、“五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路径。

今年,巴中农村改革,获全省农村改革年度考核中期评估第一名。

赚钱,不仅是在生产和流通环节。

盘活,就是赚钱。

改革,就是更好更快地让百姓赚更多更长远的钱。

筑梦进山到边 变一种追法

一曲《巴山背二哥》,又响起了,粗犷吼唱中,父老乡亲走出苦日子,走向新时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而在巴中,水,也往高处走。

大巴山,地处川陕两省交界,誉为中国“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

巴中,面积12300平方公里,海拔高差大,最高2513米,最低267米。

空山坝,位于通江县,属高山盆地。山脉到此,拔地凸起,海拔比周边高数百米,因溶岩地质构造,多石少土,雨水流失严重,当年,红军在空山,饮马都很困难。

水,成了空山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如今,这个梦,正在变成现实。

空山坝引水工程”,是将垂直落差数百米的水,从山下,用大型抽水设备,送上半山,再用另一套设备,将半山的水,再次提送,让缺水的空山人,实现数千年的梦想。

这一“引水”壮举,被人称为“把梦想送上山”。

巴中不止于送梦想“上山”,还要送梦想进山“到边”。

所谓“”,就是山的边沿,山的边边角角,山的全覆盖。

巴山新居,要进山到边。

产业布局,要进山到边。

乡村道路,要进山到边。

贫困人口帮扶,要进山到边。

这是巴中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主题。

但,这种平衡和充分,巴中不仅限于区域内,同时,追求与区域外的平衡,努力缩小巴中与外界的差距,为巴中的充分发展,拓宽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能。

第三轮交通大会战”,就是巴中,在更高的站位上,更长远的起点上,谋划的新的梦想。

继1993年第一轮交通大会战,实现巴中到成都,“两头不再摸黑”;2006年开始的第二轮交通大会战,实现巴中到成都、重庆、西安“三小时交通圈”之后,巴中针对“大通道不完善、主干道不顺畅、内循环不衔接”的短板,今年9月,又拉开了新的交通大会战。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表示,要以“跳出巴中的眼光规划大通道”,以“城乡一体”理念规划内循环,以“路通业兴”标准布局产业链,突出“加密、联网、升级”主攻方向,建成以“空铁高”为骨干、融入全国、综合立体的对外大通道,以国省干道和区县环线为支撑、辐射全域、畅通高效的市域内循环,以期,脱贫梦、小康梦、中国梦在秦巴山区,尽早全域实现。

最近,巴中市委又成立了“大巴山干部学院”,以体验教育为重点培训党员干部,把红色教育主题做优做亮,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全省一流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巴中,这片诞生过世界级“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创建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军女子独立营”的土地,今天,巴山儿女,不负英烈,不负先贤,“苦干实干,创新创造”,求索在农村改革的大道上,践行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全力以赴,誓让百万父老乡亲,从秦巴山区的苦日子里,走出来,走向幸福的新时代。

高亢悠远的《巴山背二哥》,粗犷的吼唱声,自千年而来,在巴山女儿的血脉里,在巴山汉子的筋骨中,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在巴人广场的欢庆中,又响起来了:

巴山背二哥,巴山那个好儿郎

好儿郎,巴山背二哥

墩墩犊犊粗又壮

春来去成都,秋后上北京

渴了喝二两,一起奔小康

……

四川:预计年底54.4万贫困人口将依靠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脱贫
  截至10月底,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多项工作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贫困地区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38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279万亩,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95%、107%。新打造农业主题公园51个、休闲农业专业村43个,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2%、107%。预计年底54.新华网四川频道
四川70个土地整治扶贫专项项目完工 惠及40万人
  22日,记者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获悉,扶贫与移民
内江:行动 +方案 引领“三农”见成效
  近年来,内江市掀起现代农业产业浪潮。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