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影会:成都最潮的小圈层影厅

01.11.2014  09:21

  “白夜”影厅放映贾樟柯的电影 图片由翟永明提供

  《羊城暗哨》很多录像厅都放过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成都,一家由女诗人掌舵的文艺酒吧,有过一段与小众电影耳鬓厮磨的甜蜜时光……

讲述人:翟永明

著名诗人,酒吧老板,50后

1997年,我还没开酒吧呢。在北京的朋友推荐下,我看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小众电影,感觉特别好。就是贾樟柯的第一篇故事长篇、用胶片拍摄的《小武》。当时贾樟柯还完全不出名,《小武》也刚拍出来没多久。我当时就想,如果以后能在成都有个场合,大家一起欣赏一些比较有味道的小众影片,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是成都女诗人翟永明告诉我们的。“白夜”取名于《白夜逃亡

1998年,翟永明拉上她的好友一起,在成都玉林西路开了家小酒吧,她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本中篇小说集以及翟永明自己钟爱的电影《白夜逃亡》,取名为“白夜”。这家由女诗人掌舵的文艺酒吧,也曾经有过一段与小众电影耳鬓厮磨的甜蜜时光。

回想起当初策划“白夜影会”的契机,翟永明回忆,“白夜影会”成立于2001年2月,每月定期放映多部国外的大师经典之作,尤其是国内独立制作人的片子。第一个月放映的是成都独立制作人唐丹鸿的作品《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后来放映了国外一些大师之作,如塔可夫斯基,帕索尼尼,阿莫多瓦等人的作品,也作过三次独立制作人影片专辑,“事实上,我内心里最希望的是能够多放映一些国内独立制作人的片子,对于观众而言也是如此。”这种品位,也吸引了成都很多喜欢电影的文艺青年们。白夜影音周有不同主题2001年,由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主办的“首届独立映像展”在北京举行。民间观影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以及诗人的身份,翟永明被邀请去当评委。“看了很多很多小众影片,长短不一,题材丰富,各式各样,眼花缭乱,跟此前看的主流电影,很不一样。简直是一次影像‘大轰炸’。总体感觉是,对影像作品的欣赏,眼界大开。”回到成都后,翟永明就开始策划“白夜影音周”。她说:“当评委期间,我也认识了组委会的一些朋友,我就想,通过这些朋友,可以从北京拿到这些片源,拿到白夜影会上来,干脆直接就弄个‘白夜影音周’。

为期一周的白夜影音周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片子短的一天放三四部片子,长的就放两部。不管是放映后的讨论主持,还是与参展作者接洽,翟永明都亲力亲为参与。“简直都累得来不起了,但是内心很充实。”她说。影音周开展就获得好评,开展那天来了很多人,坐不下,许多人站着看完《江湖》的,第二天放映完后,川师大和川大影视学院的大学生们都没走,自发地在一起讨论。把朱文的《海鲜》请到成都

让翟永明记忆深刻的还有,她的朋友、导演朱文专门从北京坐飞机将《海鲜》录像带送到成都,作为白夜影音周的闭幕影片放映。“我先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看过朱文的《海鲜》,当时还正在做后期,我们约定好,等剪辑完后拿到白夜作为全国首映站。9月,他这部电影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一下子就备受瞩目。但是朱文遵守诺言,还是将《海鲜》拿到成都,率先在白夜放映。

高频率、固定周期放映小电影的‘白夜影会’,只持续了一年时间。现在放的较少了。”翟永明解释说,“主要原因在于,苦于缺少片源。近些年来,随着小众电影的商业性也越来越浓,真正优秀的个性、独立电影人及作品,却越来越罕见。能吸引大家愿意聚到一起欣赏、讨论的优秀小众电影,也越来越少。像当年率先发现贾樟柯作品的惊喜,也是可遇不可求。其次,现在私家观影设备都很先进,就算有好片子,也都选择在自己家里头看了。”最早看好贾樟柯的人之一

翟永明是最早看好导演贾樟柯的人之一。1997年,她自从看了《小武》,就非常推崇当时刚刚起步的贾樟柯。“1999年,几个办杂志的好友,策划组织了一个‘国电影与文学研讨会’。我当时正好刚看了贾樟柯的《小武》,我跟他们强力推荐,一定要邀请贾樟柯参加。组委会听了我的推荐,就把贾樟柯请到了成都。成都的朋友看了《小武》后,果然都非常激动,由衷鼓掌,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回忆起十几年前,大家一起在白夜看一场小电影的氛围,翟永明仍然感到怀念。

最开始,我们设备非常简陋,甚至就是在电视机上看电影作品。后来才使用了投影机。但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每当发现一个好导演、看完一部好片子,在举行观影讨论会的时候,大家争相发言,气氛之热烈,火花之四溅,大概跟大学教室里的影片分析课堂的自由讨论有点像吧。”翟永明现在讲起来都很激动。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