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动计划之工科登峰】对标国际一流 推进土木学科登峰

29.12.2014  11:11

一、使命与担当

在中国轨道交通大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大发展,以及李克强总理开展“高铁外交”将中国高铁推向世界的新形势下,作为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以轨道交通见长的西南交大,支撑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和中国高铁在世界的兴起和发扬光大是学校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当然这也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提供了重要机遇。面对这个机遇,一方面: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要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主动对接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培养适应高铁走出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主动为高铁走出去提供平台、成果、科研及其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主动对接和服务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实现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登上国际领先之峰。

学校即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定今后五年及更长时期的学校的发展方针、目标与举措,将全面确立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四大行动计划”,将规划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令人期待和振奋!

土木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科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具有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基础。因此,全面支撑学校对接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全面支撑学校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四大行动计划”,土木学院党政和全院师生责无旁贷,将努力承担起学校“工科登峰“计划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努力推进土木工程学科登上国内国际领先之峰。

二、改革与成效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在实验室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学术团队与国家基金申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工科登峰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大力推进综合试点改革,构建了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土木工程学院大力推进学院综合改革,以构建研究型学院为目标,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特征,与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学院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和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打破了现有责权利不清晰的校—院管理模式,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新型模式,解决学院发展动力问题,变牵引发展为驱动发展;理清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改组教授委员会(学院院长、书记均不是教授委员会成员),全力推行教授治学,赋予教授委员会学术咨询与决策的权利;逐步形成了以教授治学为灵魂、以基本制度为基础(学院制定了《教授委员会章程》《课程责任教授试行办法》《新聘教师培养管理办法》《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队与教师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解决现存制度问题和弊端为导向、以“制度群”的建构为保障,党委、行政、教授委员会、教代会既分工又统一的学院治理结构,做到整体谋划,系统思考,统筹推进,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奋力推进学院向研究型转变。

2.奋力突破高端平台缺失,构建了123重点平台体系

土木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平台建设,形成了覆盖土木一级学科的高水平“123”实验平台格局。即“1”个国家级平台——“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院实验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位居国内前列,硬件实力达到全国顶尖,毫不逊色于国际知名土木高校。这为学院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3.致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了六大顶级科研团队

学院积极进取,抓住机遇,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至今,学院增加了秦顺全、梁文灏、杜彦良3名双聘院士,赵兴权、王郴平、郑东生3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陈新中,1名青年千人黄国庆,聘任了马中国、孙玉平2位海外院长。在自主培养人才方面,拥有1名长江学者何川,何川、王平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此基础上,学院倾力打造了由高端人才领军的顶级科研团队,构建了覆盖重点学科方向的六大顶级科研团队格局,即:以秦顺全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深水大跨桥梁研究”创新团队、以何川长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以王平杰青为学术带头人的“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以赵兴权千人为学术带头人的“特殊条件下岩土工程抗减震理论与建造技术”创新团队、以王郴平千人为学术带头人的“高地震烈度艰险山区高等级铁路公路线路工程减灾理论与创新”创新团队、以赵世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综合交通枢纽站房复杂结构体系抵御极端作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4.着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涌现了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为了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从实际工程中提炼出基础性的问题并深入进行研究,学院提出了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土木工程学院基础研究创新计划”,筹集1000万资金,在3年内分期资助中青年教师开展基础研究,初步形成加强基础创新研究的新机制。学院自然基金申报连续五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学院各类自然基金项目申报获批29项,连续5年稳居学校首位。五年来,共获批125项,获批基金总量排名跃升国内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前茅。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大幅增加的同时,近5年来,学院获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项目10余项,其他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910余项,近五年来,共完成科研经费4亿元。在科研成果方面,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主持2项)。获得省部级奖102项,何川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发表(EI、SCI)论文1660篇左右。授权发明专利43项,适用新型专利45项。

5.全力打造精品特色课程,构建了多模式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参与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构建并实践了“面向现代铁路与轨道交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高校中走出了一条交通土建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学院构建了“创新为魂、实践为线、基于行业、面向世界”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体系,建设了以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引领的交通土建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体系。主编出版了17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教材获批“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形成了轨道交通特色教材体系。学院确立实施了43门重要课程建设,在23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行了责任教授负责制,有4门原国家精品课程获批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为了适应高铁走出去要求,学院率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高速铁路MOOC课程,启动了12门MOOC课和校级精品资源课的建设。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及工程实训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学院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于2012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检查组验收,新增了38项实验实践实训项目。建成了以“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代表的研究生、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17个。学院专为培养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生工程计算实践基地”已建成投入运行。学院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8项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五年来派出学生交流80余人,其中博士交流项目53人。学院与美国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50余人,硕士生11人。

6.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获得了国家级多项科研和竞赛奖

学院通过持续开展SRTP、土木科技月和技能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连续14年举办的土木科技月已实现土木学科全覆盖,发展成为以土木专业学科为依托,集讲座、报告、设计、制作、论文、展览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涵盖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图学技能等方向的5个大项、13个子项竞赛活动,覆盖我校三校区,包含土木、地学、建筑、艺传、力学、材料等十几个院系,每年学生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每年专业教师参与人数近100名,模型成品超600件,成为了学校大型科技创新品牌活动。2014年,学院还成功组织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近五年来,学院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殊荣,博士生杨长卫获得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2年一次,每次全球8名),博士生唐煜在第6届计算风工程国际会议上获得“青年学者论文奖”(每4年一次,两个名额)。学生获得第三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英国“”想家抗震建筑设计挑战赛总冠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团体特等奖。2009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2项,约计30人次,二等奖15项,三等奖9项,获得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28项。

三、展望与未来

土木工程学院已经具备创建世界顶级土木学科的实力,具有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师资的环境和基础,具有进行科教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有条件努力完成学校提出“工科登峰”的光荣任务。学院近期“登峰”工作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规划:

1、顶级人才力求实现突破。 在主要二级学科领域分期分层次努力实现突破,其中,隧道与铁道学科以自主培养为主,争取三年内实现院士的突破;岩土与桥梁学科采用引进与自主培养并重的方式,争取五年内实现院士的突破;结构与市政学科将首先实现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建设与引进。

2、重点建设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5-6个具有国际顶级水平的研究领域。 以学院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并建设成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桥梁隧道与线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先建设深水大跨、交通隧道、轨道检测、抗震工程等具有国际顶级水平的研究领域。

3、合理确定教师规模与设置教师岗位。 参照国际一流大学师生比标准确定选聘教师合理数量;以高质量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为目标,全新构建不同系列核心岗位,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岗、科研岗、短期研究岗、责任教授岗、教学岗和短期教学岗等。例如,以土木学院123重点平台为学科方向,设立针对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三个方向的基础研究岗位基础研究岗,面向基础研究,在薪酬、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集合基础研究岗教师群体,组建基础理论研究所,进行学术合作的固化组织形式。另外,依托学院123重点平台设置研究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等各类短期高访研究岗;依托重大研究项目设置短期骨干人才岗,依托精品课程设置国际教师高级课程短期教学岗,招聘一定比例的外籍专业教师;对于新聘教师试行三年定期聘任制助理研究员岗;明确不同岗位职责与招聘、考核、晋升、奖惩和退出机制;改革薪酬分配办法,试行以质量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4、实行国际化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 以学科与专业的国际化评估为契机,率先在五大研究领域与国际对标寻找差距,逐步实现办学国际化、个人与团队考核国际化、教学与科研考核国际化的国际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事务纳入考核指标,资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研合作、学生交流等国际交流项目。

5、建设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专业知识深厚具备高尚品德、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才,提出融合课程的培养目标,通专融合的原则与机制以及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和途径,探讨融合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课程考核的要求。实现专业与人文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结合,理智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统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6、构建适应创新型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大模块,建立以三类型(创新基础课、创新专业课和创新选修课)、六层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业实践、专业教学实验、社会实践调研)为支撑的课程体系;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打造精品学科竞赛。建立一整套规范化、优质化和长期化的创新教育机制,通过持续开展SRTP、科技月和技能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7、构建与国际著名大学教师、学生交流的广泛平台。 通过派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国外高校间的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继续推行并加强交换生计划。引进国外先进土木工程教育理念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国际化,同时向国外输出我们的标准和办学模式,促进交大土木百年品牌的国际化。

8、以现代大学发展理念构建融资与建设体系。 加大筹融资工作力度,以国际从传统的成人教育转型为现代化技术服务,以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输出,承担国际高层次专业培训;积极培育校友文化,设立校友季报,建立长效校友通讯制度,兼顾校友信息反馈,加强校友工作,让更多的校友对学校加大支持和馈赠。健全筹资工作体系,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董事会单位协同工作,多渠道为学校发展筹措资金,实现筹资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