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钟登华院士与西华师生分享数字大坝研究与应用
“在我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希望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学习工作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钟登华如此勉励西华学子。
10月17日下午3:00,钟登华院士结合当前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前沿与理论热点,在四教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数字大坝研究进展》的精彩讲座。能源与环境学院领导、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倾听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刘清友主持。
再回西华 我与这里有个约定
刘清友校长首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钟登华院士的学术背景,并对他在水利工程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
钟登华对学校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他笑着说:“到西华大学作学术交流,是我一年前就记下的与西华大学的美丽约定。时隔一年,再次来到这里,也算是履行了我当时的承诺。”原来,在去年的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立项中,钟登华院士已经来过西华一次。
不仅是西华大学,连成都这座城市也对钟登华有着特殊的意义。“1986年,我还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就跟着我的导师来过成都。那时候对水利工程的相关术语都还懵懵懂懂,只是在一旁听着,但那时的我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所学的专业,也从此下决心,要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到后来,从成都勘测设计研究工作,到二滩高拱坝建设施工,钟登华每年来成都的次数逐渐增多。
“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答辩在成都举行。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从北京飞往成都;那一次,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这一晃20多年过去了,但我对成都的感情却没有发生改变。”钟登华深情的回顾着。
千年大计 健康诊断确保安全
“数字大坝是什么?是理论、方法、技术还是应用?事实上,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关于“数字大坝”的理论研究,钟登华走在了行业的前沿。他深知,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是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网络技术,对“数字大坝”的“一举一动”实现全程监控。全方位地实现对大坝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实时、在线、全天候的管理与分析。这为大坝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分析诊断平台,更为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据钟院士介绍,数字大坝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体,而所谓的“全寿命周期”,正如同从孩提时代到迟暮老人,其中监测布局等都要相应配套。“肚是肚,肠是肠,就像是医生诊断病患,定点‘医治’,方能药到病除。”他还谈到,通过PDA、GPS、GPRS等技术来实现对高坝建设过程的监控目标,是网络环境下数字大坝集成技术的应用体现。“就像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爱玩的微信,拍一张照片实时传送给对方,何时、何地干了什么事都一清二楚。”钟院士风趣地说道。
“以前建坝,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精确数据掌握不到,只能找当时设计师要原始图纸。”钟院士在谈到上世纪建坝工程时连连感慨。如今,是信息技术改变了一切,数字大坝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近20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钟院士还详细介绍了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这两个成功运用此技术的项目,并对未来该技术发展的前景作了展望:“太空技术中远程遥控屡见不鲜,水电工程为何不可?重大水电工程建设规模大、问题复杂、建设难度大,许多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都可以交给机器人处理,人类只需做好中枢管理运作即可。”
深情勉励 追梦途中永不懈怠
报告会后,钟登华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他希望同学们能敢于钻研问题,凝练方向,长期坚持科研学习,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在追梦征程上勇往直前。
来自能源与环境学院2012级水利水电专业学生蒋成倾听完报告会后激动地说:“钟登华院士一直是我的偶像。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综合的项目,这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希望自己通过接下来一年多的学习,能学有所长,为国家水电开发作出应有贡献。”
能源与环境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宋文武表示,通过本次学术报告,老师们进一步了解目前工程数字化信息化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对促进学院持续开展工程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钟登华院士简介:
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曼海姆大学和基尔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天津市科协副主席, 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水利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重大工程委托等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报告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