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草坝街200余岁的“龙母宫”“病危” 拆还是不拆?
龙母宫的前世今生:200余年的清代三合院 许世友曾在此办公和住宿
作为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部暨红军新剧场旧址,龙母宫位于巴城草坝街口。经过200余年的风雨,这座隐身于高楼大厦间的古建筑似已被遗忘。
从草坝街口“龙母宫”茶楼的小侧门进入,一座二层楼的小三合院显现在眼前,这就是龙母宫。白色的墙壁,屋顶青瓦呈伞状,覆盖在10余米高的墙体上。边沿棱角用白色瓷砖装饰,脊梁翘起精致的塔体图形。
在巴州区四小操场上,从裸露在外的北墙和东墙可辨出这座古建筑的昔日风采。墙体为四块条石墩从地底下砌成,现已泛出淡淡的黄色。条石墩上依次用长方形青砖砌成,一直码到屋顶,这些尽显古韵的青砖已露出裂纹。龙母宫东墙1米多高的后门门口,已被乱砖头封堵,石头雕刻的门檐依稀可见其精美的造型。
巴州区文物局专家介绍,古人为拜祭龙母,因此修建龙母宫。草坝街的龙母宫建于清代中晚期,坐北向南,呈三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硬山小青瓦结构,正堂单檐硬山卷拱式屋顶,通高7.6米,檐高5.6米,面阔5间12.6米,进深3间13米,正堂当心间外建七级垂带式踏道,踏道两端建石质栏杆,栏杆雕刻龙、仙鹤等图案。正堂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部分砖印有“龙母宫“字样。左右厢房各残存两间,悬山式屋顶,通高7米,檐高5.6米,共二层,面阔2间9.7米,进深1间7.1米。顶层正面外设有廊道,廊道外有木质栏杆。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新剧团男女约四十余人,在此演唱红军编写的革命歌曲,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同一时期,红四方面军十二师部、三十四团团部驻守于此,副师长兼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在此住宿办公。
1965年,龙母宫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巴中县人民政府再次将龙母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