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城市病"从小着手 成都年内启动小街区建设

08.09.2015  18:42

本报制图/卢浩

本报讯(记者 张彧希)每个街区单元控制在50亩左右、公交站点满足半径300米满覆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互通互联……9月7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年内,成都将启动小街区建设。

成都是特大中心城市,“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城市陷入“大城市病”的困局。事实上,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尤其是二环路以外的大部分区域,大宗用地开发较为普遍。“也就是‘大街区制’,即大马路、大广场、大循环。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缺乏活力。”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唐晓东介绍,为了应对这一难题,2015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战略中提出“小街区规制”这一理念。

唐晓东说,“小街区规制”的内涵是着力打造更宜居、更绿色、更方便、更邻里的社区形态。按照《技术规定》和《通知》的要求,小街区重点将突出四个特点:

“一是引导用地混合使用,提高居民生活便捷程度。”唐晓东说,在服务业集聚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范围内,住宅用地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的比例可在《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基础上适当增加,但上限不超过20%。引导产城融合,提倡居住、办公、产业混合布局,提高居民生活便捷性。此外,在满足市政配套设施布置的前提下,小街区范围内鼓励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以地铁站点为基础辐射周边,地下空间尽量做到互联互通,形成完善的地下交通网络。

在塑造宜人城市空间方面,将以小街区为载体,就近设置城市公共配套,保障职住平衡。

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是“小街区规制”的亮点。为保留一份城市记忆,《技术规定》明确,新建项目中对于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可不纳入容积率及密度指标计算,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小街区规制”下,市民出行将更便捷。为此,成都将通过提高道路线网密度、增加人行道宽度、减小道路切角等方法,提高交通可达性和可步行性。在公共交通方面,将按照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的要求,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密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市民换乘。

到今年底,市规划局将完成这批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小街区建设;到2020年,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打造生态宜居成都。

链接

何为“小街区规制”

定性:“小街区规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定量:小街区一般由若干个街区单元组合而成。根据功能需求,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50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