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疙瘩亲”人人能脱贫——利州区发动社会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25.08.2017  11:55

 

      四面透风的厨房粉饰一新,凌乱不堪的卧室变得整洁有序,短短4个月,利州区三堆镇飞凤村智障患者李艳(化名)家中发生大变化。“全靠攀上了‘疙瘩亲’。”8月17日,村党支部书记谢正碧说。

      “疙瘩亲”,指血浓于水的亲戚关系。在精准扶贫中,利州区疾控中心开展扶志扶能树新风(简称“两扶一树”)活动,将丧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或不懂技术、缺少本钱的贫困户,与邻近的能人亲戚结成“疙瘩亲”,互帮互助,脱贫奔康。

      回头看精准扶贫补短板

      今年3月,利州区精准扶贫开展回头看回头帮,位于白龙湖库区的三堆镇非贫困村飞凤村“开倒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觉。区疾控中心成立工作队,下派第一书记牵头,结对帮扶贫困户25户77人。

      过去的飞凤村,因移民搬迁,或多或少都有些补偿,很多村民建起了楼房。有的村民利用白龙湖发展网箱养殖,有的长期在渔场务工。国道212线过去是到甘肃、青川的必经之路,中途司机游客歇脚,沿途村民开办了些家庭小旅店,人气很旺。

      随着网箱养鱼取缔和兰海高速建成通车后,过境车辆大多上了高速,再无旅客留宿。家庭小旅馆都歇业了,再加上一些村民因残、因病、因学或缺少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等原因,25户77人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补齐发展短板,区疾控中心出资3万元购买了2000斤魔芋种子和300只鸡苗分发到各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10户,随迁户14户,修缮加固1户。设立“农民夜校”,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倡树文明新风,截至6月底共开展核桃、魔芋种植和管护等专题培训12次,约500人次。低保兜底(两线合一)6户16人,所有建卡贫困户都纳入了医疗救助。

      精准帮户户攀上“疙瘩亲

      “卧室就一张烂床;厨房四面透风,积水淹没脚踝。”今年3月,第一次见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李艳(化名),眼前的景象让帮扶干部王华感到“压力山大”。

      李艳的丈夫患精神病长期住院治疗,双目失明,她和18岁的儿子都是智障,生活无法自理。

      “我们单位出资助其住上了‘好房子’,但靠她自己过上好日子,根本不可能。”区疾控中心主任刘永杰说,李艳一家3口都纳入了低保兜底范围,人均年纯收入3720元,脱贫没有问题。让其搬进养老院,李艳又不愿意。帮扶干部不可能天天到。要想提高李艳家的生活质量,只能依靠左邻右舍。

      李艳与哥哥屋檐挨着屋檐,过去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积怨很深,已有10年没有往来。

      溶解兄妹之间的坚冰,帮扶干部王华动之以情,多次领着哥哥进门看妹妹的生活现状,让哥哥体验到妹妹生活的艰辛;晓之以理,村第一书记文大荣有针对性的在农民夜校中穿插了类似案例,从法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借助产业发展融合,把兄妹两纳入产业发展共同体,赠送的魔芋种、鸡苗等,由哥哥代种代养,收入扣除劳务费后,再分红。

      结伴发展,兄妹两的感情也在产业发展中升温。8月15日,首批土鸡销售后,本应该给李艳分红50元。分钱时,信封里变成了500元。“亲情比金钱重要。”哥哥主动担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

      截至目前,利州区共促成贫困户结成“疙瘩亲”1450户6915人。“亲帮亲,邻帮邻,土专家主动传帮带,深入开展了‘两扶一助’活动,解决了政府专业技术人才缺、局部帮扶举措难落地等诸多难题。”利州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宣传部长郑娟说。

      (彭富)

拓宽就业门路 脱贫增收不是梦
     □刘俊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扶贫与移民
叙永结对帮扶再发力
      (苏忠国 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日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