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电子科大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04.06.2017  21:52

6月3日,中国一汽—电子科大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暨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与学术报告会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会,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陈赣,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出席仪式。副校长杨晓波主持仪式。

李言荣代表学校对李骏院士一行表示欢迎。他说,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已经形成了从电子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组件、电子系统和整机,以及电子测试和标准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技术链和创新链。学校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也积极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高为行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深入实施“电子信息+”战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汽车、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的交叉跨界、融合发展。他表示,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是我国知名的民族企业,人工智能+汽车是我们的结合点,也有很大的机会,电子科大希望发挥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助推我国汽车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他还介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等情况。

李骏对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对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仁表示感谢。他说,中国一汽和电子科大有着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双方携手合作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联合实验室的揭牌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出了更加坚定的一步。智能网联汽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也十分重视,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是国内的一个创举,对我国汽车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他指出,联合实验室要将电子科大的高科技实力和中国一汽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研制高度互联、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一代汽车,共同培养汽车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拓展国际视野,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中国水平的国际一流实验室。

吴建会表示,启明信息与电子科大共建联合实验室,既符合校企双方发展,也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电子科大近年来提出的“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电子信息+”战略、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等都极具前瞻性,启明信息希望和学校一起携手共进,为我国和世界的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校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介绍了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筹建情况与三年事业规划。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创新汽车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机制,转化学术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快速将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到汽车的HAV产品中,并推广到市场;打造国家汽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动“中国汽车人工智能2.0”战略等目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仪式上,李骏和李言荣为中国一汽—电子科大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吴建会和李言荣为启明信息—电子科大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揭牌。两个联合实验室的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其中,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李骏院士担任,执行委员会主任由程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担任;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吴建会担任,执行委员会主任由程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郑南宁院士担任。

揭牌仪式后,一汽技术中心智能网联车研发部部长李红建、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教授帅垚和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晨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胡江平和副教授郭宏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蕾,分别以“L3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汽车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及其计算平台”“面向智能汽车的新一代感知芯片”“智能汽车协同控制”“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技术与标准”为题,介绍了他们在汽车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李骏院士与大家交流研讨,对大家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签约仪式前,李骏院士一行参观了机器人研究中心、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

一汽技术中心研发管理部部长曲卫东、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桂香、技术管理部部长龚礼洲、电子控制部部长李素文;启明信息副总经理刘飞宇、总经理助理拱印生、规划部部长王润新;东风汽车法律与证券事务部部长卢锋;学校办公室主任赵继东、科研院副院长皮亦鸣、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庆琳,以及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与会。

当天下午,联合实验室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实验室章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并就实验室当前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进行了研讨。

  

相关链接:

2017年3月,我校与中国一汽在长春举行共建汽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的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是我校“电子信息+”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汽车人工智能作为其中重要抓手,是未来智能车的核心所在。目前,“电子信息+汽车”已联合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相关团队进行交叉协作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