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子信息与医学结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7.11.2013  11:08
                                            ——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通信学院李强教授

      李校长的报告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抓住了国家、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结合国内外单科性大学的发展趋势,李校长提出没有一所单科性学校是可以不调整、不扩张而一直兴旺下去的,发展得好的大学都是从单科性学校拓展成为理工大学、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的确如此,我曾在新加坡读书、工作,在丹麦任教。这两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工科大学也处于不同的生存状态。再对比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验证李校长对于工科院校发展趋势的把握和预测都是非常准确的。
  
        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五十年,我校要获得较大的发展,不可避免要拓展学科结构,基于电子信息学科的基础稳步发展交叉学科。这其中,将电子信息与医学相结合是很好的路子。因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需求将逐步饱和,人们对世界的关注将越来越多的回到人类自身,包括生理上以及心理上。在欧洲,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研究是最近这几年发展最快、经费最多的方向之一。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早在2006年就将半导体部门卖掉,其消费电子全面转向了医疗电子。丹麦的电子产业由于人力成本过高一直在外移,现在留下的几乎都集中在医疗和保健行业。因此,我校建立医学院是非常及时和有远见的。将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我校有天然的优势,这将使我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为明智。

        李校长还提出要提高水平,必须抓理学学科,是非常有见地的,因为物理学科是所有学科之本。另外,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工程学科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在根本上受限于问题的提出和理解程度,这主要是理科的范畴。因此,工科的长远发展需要理科的引领和辅助。但要想把理科发展好也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大的投入和平台建设。实际上应用型的理科与工科也是很容易结合的,典型的场景比如新材料和新器件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最近复旦大学的半浮栅晶体管存储器发表在科学杂志,并在新闻联播头条报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理工相长很好的范例。
  
        李校长也谈到,在拓展学科的同时不能丢掉我们学校的特色,要保持我校电子信息的立校之本,为此,我们必须抓团队建设。我所在的通信集成电路实验室,自90年代起在李广军教授带领下从事通信系统、信号处理及其相关数字IC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2009年开始我们拓展了模拟/射频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方向。2011年之后,该方向集中于超低电压和超低功耗集成电路,其典型应用就是在生物医疗领域。我们与北欧的高校和医疗公司合作开展了医疗电子方面的研究。

        目前团队共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团队目前的学科方向较宽,既有集成领域的又有无线通信领域的,就整体发展而言这既是优势也是困难。我们认为团队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们正在与国外高校商讨共建一个生物电子联合研发中心。同时,我们团队一半以上的老师都在这一两年出国交流,拓展合作的机会。此外,团队要发展,人才非常关键。我们今年引进了清华大学的樊华博士,年底我们将引进另一位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家,他们将极大增强团队的实力。同时,团队建设还需要考虑有组织研究与自由研究的平衡,考虑大团队的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平衡。

        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认为还是要信任学生,给学生机会才能创新。也许结果是不如意的,但也有惊喜的可能。我在北欧的任教经历中最大的体会是师生关系对科研的影响。真正把学生当作同事和助手,而不是下属,能最大程度激励他们的创造性和产出能力。我的学生中既有在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宣读过论文的同学,也有没有发表过文章但素质出类拔萃的同学。实际上这都是他们本身的素质所致,不是我给予的,我只是在尽量影响他们。在我看来,大学阶段之后,人的思维方式接近定型,只能逐步影响而不能重塑。如果教师对研究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激情,学生更容易被影响而走上创新之路。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听了校长的报告后深感责任重大。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特色型大学,还需要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勇于担当、挑起大梁。当然也希望学校能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支持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