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征税或加速破题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元老和功臣,淘宝所“携带”的问题相较其他电商企业更具代表性。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整个电商行业依然没有彻底摆脱淘宝式原罪。假货、售后服务、无底线低价竞争、诚信缺失、隐私泄露、虚假广告等均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继续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电商行业存在的痛点折射模式之争,监管、征税、创新是行业发展必须直面的大考。
美国七大律所发难
电商圈上演了一出开年大戏。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2014年《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直指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五大突出问题。对此,淘宝网予以强烈反弹,投诉网监司副司长刘红亮“情绪执法”。淘宝与工商总局的PK持续发酵,引发连锁反应。
美国多家王牌律所着手调查阿里假货风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被公认为企业、证券和反垄断集体诉讼领域首屈一指的律所之一的Pomerantz LLP率先发难,称将代表投资者就阿里巴巴及其管理者是否违《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10(b)和20(a)条款展开调查,并呼吁投资者与律所取得联系以发起集体诉讼。随后,Pomerantz LLP、The Rosen Law Firm、Holzer &Holzer、Howard G. Smith和Bronstein, Gewirtz &Grossman四家律所相继发布公告,调查阿里巴巴有无提供不实商业信息行为。紧接着,Levi &Korsinsky和Robbins Geller Rudman &Dowd两家律所也跟风发表声明,至此,“围攻”阿里的美国律所已有7家。
阿里巴巴营收不及分析师预期,加之近期卷入的假货风波引发外界对其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质疑,使得阿里股价出现断崖式跌落。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营收为42.2亿美元,未达市场预期的44.2亿美元,同时,阿里此前的激进增长出现放缓迹象。除此之外,彭博新闻转载了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阿里措辞严厉的白皮书,阿里深陷信任危机,市场更担心这一争端会给阿里带来政治风险。受上述因素影响,1月28日,阿里巴巴股价在美股交易中跌破100美元;29日,股价再次下跌8.64美元,报收于89.81美元,跌幅达8.78%,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也因此蒸发约220亿美元。在经历大跌之后,阿里股价在1月30日开盘后回稳。
淘宝与工商总局的争端自然少不了国内各大电商的关注。1月29日,苏宁云商宣布启动“蓝盾行动”,将通过力推平台首问负责、专项复核商户资质、联合投保正品保险、提供免费鉴定服务、招募民间监督资源五项举措对标正品行货底线,颇有在这“打假”的当口标榜自律之意。
直指“淘宝”式原罪
淘宝“假货门”与其说是企业单方面的问题,不如说是网络空间的共性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诸多痛点。
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当下,“假货门”实际上已成为网络空间的共性问题。淘宝网、京东商城、聚美优品、唯品会,甚至连全球排名第一的亚马逊都曾被曝售假。
随着网购渐成消费主流,网购纠纷也不断凸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工商系统受理网络购物投诉7.78万件,同比增长3.57倍,涉及争议金额3165万元。网购投诉量及增幅均为五年来最高,主要集中在合同、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分别占投诉总量的28.4%、22.7%、21.7%。
在电商平台上,9.9元的袜子、手套、零食、化妆品,19.9元的毛绒衫、大衣乃至床单比比皆是……而低价诱惑往往隐含购物风险,更有网店利用低价进行恶性竞争。
消费者网购时遭遇的退货霸王条款、先提价后降价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甚至刷单、炒作信用等都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不少网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方式,伪造商业信誉、欺瞒消费者。
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针对政府网站、学校教育、电子商务、银行网站、企业公司、游戏网站、音乐影视、论坛社区、生活信息和医疗卫生等10大类常见网站进行的安全性统计分析,26%的电商类网站存在高危漏洞,占比最高。而这些漏洞极易导致账号、密码被黑客窃取,甚至危及账户安全。
此外,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违法广告法规、违反网络交易办法等网络违法的行为不胜枚举。与此同时,网络传销等新型传销形势案件增长很快,网店的违法案件的比重有所上升。
电商行业刮骨疗毒良方何在?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商行业培育出了两大电商模式: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自营+第三方模式,根基在B2C,以物流号令天下;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模式,B2C(天猫)和C2C(淘宝)并重,携流量统帅三军。
毫无疑问,模式之争将是整个电商行业未来竞争的主旋律之一。两种模式究竟孰优孰劣也再次引发业界热议。京东等在产品品质、用户体验方面优势明显,而阿里在体量、品类丰富度层面则更胜一筹,二者可谓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至于最终谁将称雄,目前还无法盖棺定论,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将是重要考量,而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革新速度则将起决定作用。
我国电商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需要化解,野蛮生长的电商业需要刮骨疗毒,良方何在?
其一,第三方平台需强化监管。电商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大数据以及网民投诉等措施,对入驻商家做好审查把关,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营造健康的网购环境。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模式,针对线上交易的特点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方式。
其二,电商征税亟待破题。由于购物数量小、卖方数量大而分散、非注册经营、交易主要靠电子支付等,“不开发票、不上税”已经成为大部分商家销售的“潜规则”。消费凭证是消费者维权时的重要依据,网店征税是必然趋势。为保证网购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应完善电商征税制度,有关部门可通过信息手段在线完成相应税收,电商企业更应自觉纳税。
其三,电商模式不断创新。电商不仅要重塑并优化商业产业链,做好品质和服务,还要有更大层面的回溯和再造,以降本增效、提高附加值,而这一切都要靠创新,于挑战中孕育新希望,成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