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电力天堑变通途 川藏联网造福民生

20.08.2014  13:18

8月6日9时20分,记者搭机从稻城返回成都,前后历时近两周的川藏联网工程报道,圆满结束。

  一切都很顺利。5分钟后,廊桥对接完毕,乘客们纷纷步出舱门。这与两周前飞抵康定时的情况截然不同。由于机场临时断电,廊桥无法对接,100多名乘客在机上等了足足半个小时,待发电机供电后才得以下机——甘孜缺电,从落地康定的那一刻起,记者就有了切身的感受。

  事实上,这种感受一直伴随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从康定到理塘,再到巴塘、稻城,一路上,从当地政府官员的口中,从普通藏民的眼中,甚至从骑行旅游的“驴友”身上,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电的期盼。

  阿扎大叔的心愿:大电网的电敞开用

  “我们这里啥时候有电啊,家里彩电、冰箱、打茶机都买好了。“7月25日16时,53岁的甘孜州理塘县禾尼乡村民阿扎看到国网四川绵阳供电公司“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员工汪志刚熟悉的身影,赶紧跑过去问。

  虽然阿扎距乡里的光伏发电站只有20米,但现在他家里一片漆黑。如果天气晴朗,这个24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可供50米半径范围内的20户-30户藏民使用——晚上8点来电,10点结束,只有短短2个小时,时间有限。

  守着光伏发电站,却没有电用。距理塘384公里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从  2012年7月到2013年1月,昌都为27.5万无电区人口安装了67000多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但光伏发电板一遇多云、雨天或闷热天就“歇菜”,电发不出来,耗巨资的太阳能板就此沦为“摆设”。

  让无电区人口“用上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个办法;可要升级为”用好电”,“看天吃饭”的光伏发电难担大任。

  电力匮乏,让甘孜居民饱受其苦,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村的GDP”,说的便是甘孜州。

  今年3月18日,总投资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开工。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张平森难掩内心激动:“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后,甘孜州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工程建成后,西藏昌都和甘孜南部的孤网都将与四川主网相接,昌都和甘孜南部地区的缺电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

  工程投运后,西藏东部地区五分之一的用电问题将得到解决,满足生产、工业、居民用电需求;澜沧江、玉曲河的水电也有了外送通道,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2012年9月19日,投资32.15亿元的“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投运,甘孜州西北部电网骨架初成;今年年底,甘孜水电外送的南部电网骨架网络也将成形。一北一南的两个500千伏等级电网,好比打通了甘孜藏区电力的“主动脉”,而“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则像细微的毛细血管,关系着甘孜藏区每个普通百姓的生活。

  充足的电能,优惠的电价,让甘孜州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张平森告诉记者,目前全州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61个,开工项目58个,到位资金14.49亿元,行业涉及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矿产开发等。

  到今年年底,甘孜州18个县、2780多个村将全部和主网相联,上百万名像阿扎一样的甘孜农牧民群众将用上稳定、可靠的电力,携手迈进“大电网”时代。

  飞越金沙江:“三江”断裂带上组塔架线

  8月3日上午9时,高原的阳光已有了几分炙热,新组立的铁塔在山巅熠熠发光,金沙江蜿蜒流淌。

  位于四川巴塘县境内的N133005铁塔下,一辆六旋翼飞行器嗡嗡作响,腾空而起,带领导引绳向江对面飞去。10分钟后,飞行器飞跃金沙江,来到位于西藏芒康县境内的N  133012号塔位,导引绳展放完成。

  这是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的建设人员正在进行“五跨金沙江”最后一跨,也是难度最大的铁塔放线准备工作。引绳展放成功之后,机械和人力张线得以顺利推进。

  工程设计之初,为保护生态和为规划线路预留通道,连接西藏和四川的500千伏乡巴线和500千伏巴昌线将先后五次跨越金沙江,这给放线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川藏联网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断裂带上,1500千米的输电线路,穿越巴楚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谷和高山丛林和无人区地带。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占65%。

  “施工全线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风灾等灾害风险隐患大,加上山势陡峭,无人区面积广,大型机具无法发挥作用,物资运输也很困难。”在川藏联网工程副总指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丁燕生看来,建设川藏联网工程甚至比青藏联网工程更加艰难。

  约40万吨物资,包括铁塔、高压电抗器、主变压器等大件设备,甚至水泥,都需经过三次转运过程从外部运进去。

  工程全线约60%的塔位车辆无法到达,30万吨的物资要如何运输?常规的人力和畜力效率低、耗时长,且部分铁塔材料单件重量就达到1吨以上,非人畜能力所及,索道运输最终成了最优选择。

  四川送变电公司承担了本次标准化索道的研发及建设任务。900余条1.5吨级货运索道,架设长度1100余公里,服务铁塔1800余基——索道架设规模空前,物资运送安全高效。

  大山深处有营地:环保、人文、医疗一个不少

  500千伏巴塘变电站位于甘孜州巴塘县夏邛镇象鼻山上,海拔3330米,东临巴塘县城,西瞰金沙江,与西藏芒康县一江之隔。

  8月2日,记者在站内看到,两只马匹正悠然地咀嚼生活区坡地上的青草,与站内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对比强烈,这一静一动,不由让人感叹项目部环境保护得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环境,早在3月中旬工程施工前就已开始。变电站项目部投资200多万元,聘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站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在,新撒上的草籽已经发芽,护坡上一片绿油油。

  建设“绿色环保工程”是整个工程开工之初就定下的目标。项目部聘请第三方进行环保水保和地质灾害监理,合理规划林区和草地施工通道,尽可能保护地表植被不被破坏;为绕开竹巴龙自然保护区,线路设计之初就沿河谷走线,五跨金沙江;标准化索道的架设,也有利于减少林木砍伐破坏植被,还能将生活垃圾全部运下来。

  为保证参建员工生命安全,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巴塘成立生命保障领导小组,并在全线设立医疗保障管理机关2个,一级医疗站14个,二级医疗站6个,三级医疗站4个。截至目前,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零伤残、鼠疫及重大疫源性疾病零传播”的“三零”目标。

  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幅射,在高原施工,建设者还面临很高的生命安全风险。

  “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施工板房的房顶被直接掀开了,一个员工的家属和两岁的儿子在床上吓得直哭;今年3月,我们站里唯一的两名女员工连人带被子被风吹跑了10来米,风太大了。”谈起两次风灾,巴塘变电站项目经理罗勇仍心有余悸。

  罗勇皮肤黑红,嘴唇干裂。他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墨镜和口罩——这是项目部分发给站内工作人员的“标准配置”。虽然在海拔3330米的象鼻山上工作,但施工人员的生活依然有保证。饮用水和蔬菜肉类,每天有专车从山下运上山;工地夜校和站里的“光影驿站”,丰富了施工人员的生活;施工现场,设有员工休息区和医疗站点,配备有氧气瓶和药品,站内甚至有一个员工自己搭建的简易篮球架。

  这都是包9项目部“大山深处建营地,无人区里建小区”人文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水电上山,氧气药品上山,通讯上山,文化生活上山,小卖部上山”这“五个上山”,为所有参建的施工人员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黄鹏是川藏联网工程包9段乡城-巴塘50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一队队长。从驻地到施工点,单程最近的要走4个小时,最远的要走8个小时,标准的“上去了不想下来,下来了不想上去。”参加2012年的“新甘石”联网工程建设时,因为聚少离多,女友离开了他;现在,28岁的他依然说:“我的心在那一片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