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开拓 脱贫不遥远
12月24日,在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督查岳林垭村扶贫工作后的第二天,驻岳林垭村帮扶工作组的成员们又聚在了一起,讨论如何加快推进建立片区助学扶贫基金问题。记者了解到,早在一个月前,驻村帮扶工作组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争取乡党委、政府和各驻村干部派出单位的支持,开始筹划助学帮扶基金相关事宜,如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省政协机关党办副主任魏少亮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建立助学扶贫基金的步伐,关爱留守学生,缓解贫困家庭困难,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尽份力。
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岳林垭村地理条件差、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目前有贫困户77户228人,人均年纯收入仅2700元。面对实际困难,帮扶工作如何有效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组早就给出明确答案:要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用新理念去指导,用新思维去引导,用新模式去开拓。
“创新之火”在燃烧
“在集体资产收益分配上,应明确对贫困户的倾斜比例;对贫困户进退,要实行动态化管理……”11月24日,在岳林垭村召开的第6次村民议事会上,该村20多名议事会成员对集体资产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多名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当地村民提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答疑解惑。
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翻开岳林垭村扶贫手册,记者发现在扶贫机制的探索上,“思变”得到充分体现。除了正在探索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外,“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贫困户”“能人+贫困户”“农户互助互耕”等模式在探索中已经开始逐步实行,当地贫困户纷纷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脱贫路径。
今年67岁的任万林是岳林垭村4组的贫困户,由于妻子常年患病、女儿离异,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人身上。不过对于脱贫,他现在是信心满满。“今年我种植了一亩多川明参,合作社按保底价全部收购,仅这一项就赚了2000多元。”任万林说,脱贫信心主要来自于收入渠道的拓宽。除了川明参种植外,目前他还计划养殖50只羊,并利用空闲时间在近处务工,增加收入来源。
在岳林垭村,对脱贫充满信心的贫困户为数不少,这背后一系列“新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记者谈起“能人+贫困户”模式时,贫困户何述华深有感触。由于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她在岳林垭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强“一对一”的帮扶下,不仅增强了脱贫信心,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路。记者了解到,目前岳林垭片区已有7位致富能人与16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
“‘金融支持’是接下来我们创新扶贫模式的‘重头戏’。”采访中,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敬明强谈道,下一步将围绕岳林垭村产业发展实际,加大对片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向贫困户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解决贫困户缺乏发展资金的难题。
如今,一系列扶贫新模式在探索中开始“落地”。对驻村帮扶工作组而言,如何协助当地顺利实施这些新模式,让贫困户走上致富奔康道路,成为他们接下来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
“云教育平台”进校园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对岳林垭村的帮扶中,推动“互联网+”进校园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11月24日下午,随着一声清脆的上课铃声,阆中市西山乡中心校7年级的学生们兴奋地跑进教室,等待老师上课。在这次课上,30多名学生首次迎来“云教育平台”的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年级30多名学生每人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采访中,该年级班主任介绍,有了“云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教学,而课后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同样也在平台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享受各大名校的优质资源。
西山乡中心校引入“云教育平台”,与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的努力密不可分。11月上旬,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在帮扶中发现,当地教育思维、方式较为传统,应该引入新的教育模式。经过积极协调,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为该校送去了55台装有“云教育平台”的平板电脑。谈及这次帮扶,西山乡中心校校长王军有些激动:“平台的使用,打通了教师、学生接受新思维、新理念的渠道。”
除了引入“云教育平台”外,西山乡中心校近段时间以来还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在扶贫参与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华师大”)的积极帮助下,200张崭新的床铺已搬进学生宿舍;西华师大两名研究生已经到中心校支教一个多月;中心校教师也正分批次外出培训。驻村帮扶组成员、西华师大学工部学生管理科科长冯榛表示,接下来还将在西山乡中心校筹建“留守儿童之家”,从心理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