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终结贫困的正确选择

22.11.2013  12:19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实施 高中 三年“免费教育”,不仅 学费 全免,课本费、水电费、住宿费等也全免。县委书记文飞说,刚读完初中的孩子年纪尚小,步入社会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容易误入歧途。让学生在学校留久一点,可以更成熟地走向社会。(11月19日《人民日报》官博)

 

  据了解,资源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2012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元,是广西29个贫困县之一。今年共有2697名高中生享受了免费政策,今后县财政每年最少需投入800多万元补贴高中减免费用。这对贫困县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但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抓教育的做法,却能够真正得到老百姓称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智力基础,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最根本事业。而孩子是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脊梁。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资源县没有把这句标语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切实实转化为了行动,这是令所有人都感到欣慰的。

  贫困县尚能如此,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呢?不少官员把教育视作一个“无底洞”,钱投进去了就犹如石沉大海,付出与回报不仅比例悬殊,而且回报周期太长,对自己晋职升迁的贡献率太小,索性不如多做一些挣钱多回报又快的政绩工程来得实惠。还有一些地方,宁愿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公楼,也不愿改善学校的设施环境;宁愿让刚建好的希望小学现回原形,也不愿舍弃“一号工程”;宁愿将口号喊得再响亮些,也不愿多付出一分一毫,甚至还乱收费。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个朴素的哲理在岁月洗尽铅华之后更显深刻。只有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才是真的政绩。在“读书无用论”抬头的舆论环境下,在社会浮躁的利益诱惑下,想方设法把孩子留在学校,不惜代价让孩子接受教育,成为了一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博弈。资源县的主动作为让学生不再徘徊,让家长不再为难,让教育有了希望。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要重视教育,总有一天就会终结贫困,只要不重视教育,哪怕再富有也会走向穷途末路。如果有人还抱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心理,说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思想还没有得到彻底解放,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万事开头难,有人开了好头,还得有人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样教育才算是有了永久的保障,脱掉“贫困”的帽子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