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之手拔穷根

08.12.2015  18:09

 

—— 巴中市699名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记(二)

巴中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还有近30万贫困人口。作为脱贫攻坚精准力量的“第一书记”,被选派到扶贫一线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突破口。他们利用创新的理念,因村施策并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帮助村“两委”精准扶贫,抓发展、摘穷帽。“第一书记”具体是怎样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记者近日走近几位“第一书记”身边,探访他们的扶贫“”。

记者 何欢

罗玉云的帮扶“三步曲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考上一个大学生,多了一个贫困户”“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这是通江县至诚镇快活岭村的真实写照。

  “第一书记”罗玉云将这些情况分门别类,然后逐一落实帮扶措施。“过去扶贫是‘撒胡椒面’。项目、资金来了,大家都分点。”罗玉云说,扶贫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思路办法都得改——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头;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

  脱贫奔康,离不开班子带。自任“第一书记”以来,罗玉云始终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制定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惠民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村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等制度。

  到村后,罗玉云把工作重点放在调研走访上,分社逐户发放《人均纯收入计算表》和《意见表》,精心编制全村脱贫工作措施、帮扶计划,确立发展养殖、核桃、中药材、有机果蔬等主导产业的脱贫规划。目前,村里还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数据库,回引了养牛大户陈天兴,已养牛30余头,种植牧草200余亩。

  此外,罗玉云注重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协调把至诚镇纳入全省科技扶贫示范镇,将快活岭村纳入全省科技扶贫示范村。选送养殖大户何文生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选派6名种养殖大户到川农大参加“巴山秀才”培训,协调捐赠科技图书600余册、为建卡贫困户捐赠价值1.5万元的有机肥200余袋。

回龙村扶贫有实招

  5个多月走访16个社、召开群众大会3次、召开干部党员大会8次……平昌县鹿鸣镇回龙村“第一书记”刘育坪利用院户院坝、田间地头、路边,向群众宣传扶贫惠民政策30余次,接待群众1660人次,摸清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村民的现实需求。
  “只是了解原因肯定不行,关键是要对症下药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在刘育坪看来,了解回龙村情况只是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一步。面对回龙村的现实情况,刘育坪明确了“做特农业,发展种养殖;做新村貌,发展聚居点;做好回引,发展种植业;做强党建,服务全村百姓”的工作思路。

  为最大限度地释放“第一书记”的帮扶能量,刘育坪加速推进回龙村8件扶贫实事,抓好回龙村聚居点控制性规划、建立村扶贫基金、开展职工扶贫募捐、组织村民义诊、开展创树“建美丽回龙·树四好新风”活动、争取聚居点人畜饮水水源清洁(护坡)工程项目立项、争取村幸福文化大院项目立项、规范建设村“两委”活动室。目前,刘育坪正和村“两委”一道,加快带动建设富硒有机茶叶基地2960亩,培育村民养蛋鸡10000只大户1户,培育养猪1000头大户3户,养羊500只大户1户,回引务工人员发展种植业15人,年产值达300万元。

  刘育坪对回龙村所做的工作,村民看在眼里,夸在嘴上。“刘书记工作务实负责,在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很多功夫。”村支书说。

带领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距离南江县城65公里、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有103户绝对贫困人口,是典型的边远贫困村。

  “我来到这里,就不能让这个村垮了。”马晓斌坚定地说,6个多月以来,他坚持驻点在村、食宿在村。

  马桑村“一梁三条塬,纵横十里路”的地形导致该村十年九旱,出行难、吃水难。驻村后,马晓斌坚持把抓项目、跑资金作为工作的重心,从改善村域基础设施、群众居住环境、农业生产设施等入手,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已协调单位出资30万元,邀请专业机构,制定了马桑村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将5个社共6.7公里的环线路硬化工程纳入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协调整治2口病塘、新建1口塘库,12月前将完工;协调实施190户农户危旧房改造及聚居点建设,目前正稳步推进;协调新建500㎡教师宿舍和原男生宿舍厕所改造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同时,马晓斌与村“两委”一块,将发展产业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马桑村自我“造血”功能。现在,该村500亩核桃树苗已协调落实到位,300亩有机蔬菜产业园已纳入土地整理项目,回引1名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马桑村走上了产业奔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