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严三实”抵制“圈子文化”

22.07.2015  11:41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于洪生

【核心观点】要彻底铲除“圈子文化”,必须强化党内纪律的刚性约束,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利用“圈子”拉山头、结帮派、搞腐败的情况,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圈子文化”的病灶遏止于萌芽之中

圈子文化”是一种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

我们党历来反对在党内搞“小圈子”、拉拉扯扯、另立山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总书记的讲话值得全党同志高度重视和警惕。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消除“圈子文化”的影响。

在党内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决不是我们的党建文化,它具有依附性、帮派性、迷惑性、投机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首先,“圈子文化”讲究的是“老大”,推崇的是家长制。“老大”掌控着圈子内外部资源的获取、分配及运作,圈子其他成员只能唯“家长”是瞻,老老实实服从指示。圈子实行的是等级制,圈内谁是老大,谁是心腹,谁是马仔,不能搞混,所谓“上下有等、尊卑有序、贵贱有别”。其次,注重拉帮结派,搞利益输送。反腐败过程中多次出现的串案窝案,重要原因就是搞帮派。“圈子”注重分清亲疏远近,行事单凭“潜规则”,以人划线,而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搞利益输送,在圈子内进行权力寻租和利益互换。再次,拉帮结盟,搞宗派活动。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以“感情”为纽带,以同学会、老乡会、校友会、商会等为名,编织关系网,拜兄弟,排座次,甚至与社会邪恶势力勾肩搭背,欺压百姓,称霸一方。对党的方针政策奉行实用主义、机会主义,选择性执行,一心一意为小圈子谋私利,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最后,处事的非原则性,在排他、划界时导致争斗。圈子看似松散,实则刀枪不入,圈内有不成文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圈规,圈内人一切好商量,否则就“另眼相看”,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的破坏。比如,选拔任用干部时,任人唯“”,无视能力道德如何,圈内全力支持,圈外一律反对,这对我们党的政治规范造成极大消解。

圈子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绊脚石

圈子文化”下官场难以清正。“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这样的状况使党委政府的决策被“圈子”要挟,选贤任能变得无法落实。我国历史上的“朋党”作为一大顽疾,成了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比如,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新党与旧党间的“新旧之争”,明、清的“党争”之祸更是愈演愈烈。圈子中的“潜规则”替代党纪国法,使组织原则成为空谈。

圈子文化”会使党员干部违反政治原则、政治纪律和政治程序。每个“小圈子”恰似一个利益共同体,把党组织视为某个领导人,把忠于党视为人身依附,把团结视为抱团取暖,党同伐异,不顾是非曲直。公权力被“圈子”异化,用人际关系绑架了党内法规。

圈子文化”已成为各种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及时享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种途径,腐蚀性与危害性极大。它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其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同时,“圈子”的存在也为其成员进行联系交流、利益分配、风险应对提供了途径和便利。

圈子文化”搞宗派、结团伙,造成党内民主生活受损,使中央政治权威弱化,严重影响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圈子文化”致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应有的政治素质和清醒的政治判断,增加了产生腐败的几率。在“圈子文化”下,家长制、一言堂盛行,山头主义林立,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这必然成为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使党内难以形成共振,降低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