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发电为何要跨三道坎?

11.03.2014  18:12

特约撰稿 王小菊

雾霾的频发已显著提升从政策层到公众对环保的重视,也给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然而,燃料收集、发电成本以及人才战略等却是生物质发电这一新兴行业绕不开的三道坎。

燃料收购半径之争:50公里还是100公里?

今年“两会”,全国工商联提交了一份《关于培育高效秸秆收集运输行业的提案》,提案指出,免除生物质原料收储运行业的增值税;给予最后两公里运输补贴;解决秸秆存储场地的问题;开通绿色运输通道,免除秸秆捆和手机设备高速公路通行费,从而降低生物质原料收集和运输成本。

在2013年底地方“两会”期间,长青集团董事长何启强就建议黑龙江加快扶持秸秆发电。原因在于:一是规模收集体系尚未形成,收集率太低。由于收集时间短、收集手段落后、收集成本高,秸秆的收集率不足30%,大部分被农民在田里直接烧掉。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二是生物质资源的储存运输成本较高。因收集率低,收集半径加大,而秸秆及稻壳等比重小、体积大,加上沿途的罚款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且受农作物种植一季的限制,企业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储存量,增加了损耗和场地、管理等费用。

其实,关于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燃料收集困难。

东北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刘钢对于收购半径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秸秆发电厂的燃料收集半径对其经济性有较大影响。收集半径越大,运输费用越高,电厂的燃料成本也相应增大,利润也就越低。经计算,燃料收集半径由30公里增加到50公里时,秸秆发电厂的盈利能力降低20%~30%。

基于以上分析,刘钢建议,秸秆发电厂的燃料收集半径以不大于50公里为宜。

但是,实际上,“由于规划等原因,很多电厂的燃料收购半径已经远远大于50公里,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公里。”长青集团生物质能事业部杨勇亮表示。

有电价优势,有发展规模。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在第4届生物质发电发展论坛上,深耕事生物质能源行业的成都新威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维乐这样说,“但是,这两年,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很理想,按照当时的测算,在理想状态时具备不错的利润空间,但是如果半径超出50公里,电厂的利润肯定得下滑甚至会出现亏损。

对于如何低成本的收集秸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表示:“由于秸秆散布在广阔的农田中,秸秆的收集和运输就有一个效率和成本的问题了,国家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规定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的区域内,不得重复建设生物质发电厂。但我认为这个面积还是大了,恐怕应该缩小到半径50公里。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盖东飞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有补贴也逃不开亏损?

3月2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在公开场合表示,建议生物质电价由0.75元/度提高至0.95元/千瓦时。原因是“现行的0.75元/千瓦时的生物质电价仍太低,0.95元比较合理。

还不是为了那七毛五”,四川佰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武、山东滕州富源热电公司二期指挥部主任宋德江均表示,在行业前景不好,普遍反映“不好干”、“赔钱”的时候,正是这0.75元的生物质电价促使大家都在执著坚持。

然而,就是这刚刚执行了4年的0.75元(含税)上网电价,在地价、财务成本、物价、人力等综合费用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已经远不及生物质电厂本身的发电成本。

在全行业,更多的人觉得每千瓦时发电提高至1元钱比较合理,因为生物质发电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电,还有更多的环保责任。

2010年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标准,规定未采用招标的标杆上网电价为含税每千瓦时0.75元,通过招标则按中标价格、但不得高于标杆上网电价执行。

有数据显示,在2009年,生物质发电的度电成本大约在0.7元左右。

亏损的声音此起彼伏。

1月30日,是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挂牌期满之日。然而,并无意向方接盘的消息传来。

无独有偶,2月12日,龙源电力表示,鉴于中国生物质发电市场环境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化,且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公司决定不再将生物质发电业务纳为公司重点业务,并拟对公司生物质发电业务做出安排,将其于聊城生物质享有的全部52%权益出售,认为有利于减少公司可能遭受的损失。

据此前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山东京能内部人士曾表示,“公司的秸秆发电项目自上线以来持续亏损,原料吃紧是行业内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据悉,由于北方地区秸秆等原料有季节性特点,需要很好的存贮条件,这直接加大了企业成本。再加上近来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政府补贴发放也不是很及时,这些都影响到生物质发电公司的运营。此外,基建投资大(是同容量燃煤电厂投资的3倍)、设备不成熟、改造费用多等,都直接造成了以山东京能为代表的生物质发电公司的长期亏损。

国内已经投产的生物质电厂绝大多数亏损严重。”电力物资招标网生物质行业资深分析师钱广称,这已经是业内秘而不宣的事实。

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发电成本过高是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瓶颈’。完全依靠政府补贴无法让行业走出困境,只有相关技术的提高,才能让生物质发电迎来转机。

政策利好能否缓解人才源动力不足?

长期从事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很少。而且每年都有一部分人逃离这个行业。”在2013年,在由中电能源研究中心举办的第4届中国生物质发电发展论坛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国能生物发电集团科技部总经理庄会永面对在场的100多位同行,说起了行业不景气带来人员流失的辛酸。

其实人才的流动比较正常,前几年,政策好,不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在往这个行业流入,现在不景气了,有一部分涌出是市场规律。”长期从事生物质发电研究的电力物资招标网首席分析师王鹏解释。

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流向业外,另一方面,新兴力量不断补充。但是,相对于国内的火电、燃气发电等大型机组来讲,生物质发电属于“小之又小”的小字辈。新生力量的进入也是难题。

大部分电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把眼光瞄准了5大发电、国华、华润或者地方能源集团的国有发电企业,相比较而言,保障相对较低的大多民营生物质电厂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生物质发电人才培养的山东临沂能源学校校长王世峰算了一笔账:山东临沂能源学校从2000年初开始培养专业的生物质发电专业人员,到2013年,大约有3000人左右进入电厂工作,“但是这远远不足于国内生物质电厂发展需要的人才量。

据了解,因为生物质发电机组小、应用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待遇和前景相对于大机组大电厂处于劣势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的技术人员一部分是有大机组经验的人员,一部分属于专业从事生物质电厂技术人员。

从市场反推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情况。”中电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严培凯表示,“相对于国有大中型电厂而言,生物质电厂的人才缺失,关键是待遇和前景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不仅仅是电厂,设备商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对成品设备的调试应用、电厂在役机组的故障处理。”提到人才,江苏朝阳液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志华表示:“目前,国内生物质电厂主要应用国产机组,在技术成熟性差不多的情况下,拼售后就成为各个公司必须要做的一个战略。

而目前的情况是,“有技术、有实操经验的人才更乐意去业主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民营资本不占优势。”中电能源研究中心电力研究员朱桦表示。

2013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 《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

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有利,不论是秸秆收集、成本电价还是人才储备等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解决,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希望。”国内生物质行业3大巨头之一——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长贠小银充满了信心。

看到行业的前景,也看到了行业发展“源动力”人才培养的机会空间,据了解,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能源学校与电力物资招标网已经开始开展生物质发电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