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创业之我见】生物产业学院刘涛等教师建言学院发展
药学系刘涛研究员:明确定位 凸显核心竞争力
学校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号召,作为生物产业学院药学系的一员,就如何响应学校“凸显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结合药学系的实际情况,谈以下几点。
一、关于教师科研定位的思考:
华西药学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两所学校的教师多侧重于深入的理论研究,多数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追求自然基金、97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但在如何为地方产业提供支撑服务方面尚有不足。我们生物产业学院药学系专业老师多有实际工作背景和产业实践工作经验,在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方面均有优秀的人才,能够了解企业或产业的实际需求,研究成果和技术可以直接为企业服务。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建议药学系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任务定位于为成都市及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结合本人科研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完善工艺、质量标准。目前一些药品存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落后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大,药品质量难以控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改善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在方面有很旺盛的需求,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深受企业欢迎。
2.提供新药技术转让,进行大品种二次开发。四川是医药大省,但与江苏等省相比,还不是医药强省,特别在新药研发方面,力量还十分薄弱,鉴于新药研发的难度,一些企业不会主动从事新药研发,而我们则可以利用各级科技项目的支持进行新药研发项目,如果有较好的前景,一些企业就可以介入进来,联合进行新药研发。
3.主导产业研究方向,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结合个人科研经验,前瞻性地瞄准主要科研方向。如我结合自己在企业工作十多年的经验,结合中成药产业实际,认为药品再评价势的必行,于2011年3月提出了“基于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模式”理论,到校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主持建立了“成都大学中药新药研究与再评价研究校级平台”,围绕“中成药工艺与质量控制的再评价理论”开展了新药X系统稳定性再评价研究等3项课题,发表论文4篇。一年之后,2012年1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国药品质量进行再评价,国内药物再评价研究才逐渐热门起来,我们的一些成果就走在了国内科研机构的前列。
另外,也希望学校能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投入,期待能解决教师科研场地偏少的问题。
二、关于凸显专业特色的思考
在省内,主要从事药学、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大学有川大华西药学院及成都中医药大学,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用人单位提供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生教育阶段输送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用人单位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应考虑::
1.大学生专业认知见习、课内实习的力度。学生人数少让我们的教学各个环节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如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可以得到充分的安排。去年我们组织学生见习参观的过程中,与企业进行沟通,他们认为我们药学系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而其他院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多数企业不愿意承接实习实践,从而失去锻炼机会。
2.加强毕业顶岗实习力度。我校自入学教育起就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各阶段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对学校及老师的安排依从性强,相对来说能吃苦,能接受企业顶岗实习的挑战。
3.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科创杯、大学生创新实验、学校开放实验室及各个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其初步的科研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教师的一线工作实践优势,增强学生实际产业工作经验:我系拥有一大批长期在企业一线、药品检验与监督、新药研发的老师,应鼓励他们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将自己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接手就可用,用之能出成绩的,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
三、对学科建设凸显特色的思考
1.将制药工程专业打造成卓越专业 ,申请省卓越计划及国家卓越计划,提升培养力度。
2.目前我校已拥有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今年有一批老师将被聘为硕导,为学校培养硕士研究生,但研究生培养经验仍有欠缺,由于原来教师兼任硕导仅限合作院校,学校和专业都不多,建议学校扩大认可兼职硕导学校,鼓励和激励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中学习外校经验,积累培养研究生工作经验和能力。
学院实验中心郭晓强教授谈:认真应对挑战 加强内涵建设
学校的“第三次创业”也是生物产业学院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并认真应对挑战,实现生物产业学院追求卓越的目标。结合学院实验中心具体工作情况从内涵建设、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以学校三期建设为契机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升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
在学校2014年党政工作要点中提到将加快学校三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我校发展的物理空间。目前学院实验教学物理空间严重不足,承担全院1300余名学生年均25万生时数的教学任务,实验中心处于严重的超负荷运转状态,学院建设四川省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将大有作为。
通过外引内培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层次,着力加强实验教学常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强化学院实验中心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奠定扎实基础。
二、夯实基础完成四川省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以现有四川省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梳理对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条件,生物产业学院四川省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设备与环境和管理模式等关键性指标方面具备冲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力。
三、贯彻“立地”战略,继续服务地方,进一步提升服务成都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生物产业学院实验中心与成都市质监局合作开展成都市食品出厂检验员培训,在过去8年时间里共培训了3500余名食品厂检验员,为成都市食品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应牢牢抓住我校“第三次创业”战略机遇期,落实生物产业学院与成都市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办好成都市食品出厂检验员培训班,同时加快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建设。
学校经过迁校升本、取得硕士授予权等重大历史突破后再次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学校 “第三次创业”的宏伟蓝图已展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才不会辜负作为一名成大人的责任和使命。
食工系张崟老师 :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理念 紧抓机遇 追求卓越
纵观国际国内高校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和工业界及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学教育模式也将由单一化向多元系统转变。传统的大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及以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因此,大学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学校提出的第三次创业,是在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在我校的大学教育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为城市型综合大学,肩负为成都市、四川省及西南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我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却告诉我们,成大离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学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成都市的区域地位还不匹配。
学校第三次创业的愿景规划,是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大背景对学校未来的展望,是我校全体师生共同期盼和集体智慧的总结和概括,是学校迈上新的发展征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次创业”是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选择,其目的是促进我校内涵发展,提质升位。“第三次创业”必然会使学校的资源分配更合理、管理更完善、服务更周到。这对食品工程系未来的发展也是很好的机遇。
食品工程系从1986年开始招生,2005年升本,2012年在学校首批获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班,2014年首批获准建设专业硕士学位点。这些都证明,只有发展才能生存,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剖析我们的发展历程,我认为除了食品工程系历任教师的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理念。
目前食品工程系主持完成国家、省部各类重大科技 60 余项,横向开发 50 余项,到校科研经费3500余 万元(2013年12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 40 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研发技术40余项,在企业转化30余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余亿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2 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1 项。
正因为我们的科研成果丰硕,在2014年2月18日省教育厅举行的专业硕士授予权答辩中我们才无可争议地赢得了在座专家的一致好评。自2009年来以来,在院领导班子及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工程系参与过多项质量工程的申报,如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卓越工程师等,最终都获得了资助建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做支撑。
本人认为,“第三次创业”的实施,必然会催生更合理的资源及收入分配方式、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更完善的服务保障,也会为学院各系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也应满怀激情和希望,继续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质升位锦上添花。
(生物产业学院根据各系、定开展第三次创业大讨论观点整理供稿 编辑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