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代表委员建言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经济带治理水环境

05.03.2015  11:05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也必将引领形成环保工作新常态。

  新常态下

  重建“环保公信

  从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威力初现。年初,环保部曾点名批评了华北一些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整改落实不到位、河北定州市人民法院通报两起涉嫌污染环境罪案件。这些让人对环保新常态充满新期待。

  环保问题,其实是发展问题。如何平衡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调整结构,如何让环保执法“硬起来”,让地方政府切实动起来,仍需全社会的努力。这也是新年以来,号称“最严厉环保法”获得公众普遍赞许的原因。

  新环保法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努力重建“环保公信”、全面推进“环保法治”的有利契机。

  3月1日,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召开媒体座谈会,这是他第一次以环保部部长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亮相,也是环保部近些年首次举办专题性质的媒体深度恳谈会,会议透露出未来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动向。陈吉宁在提到环保“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透露,将紧紧扭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实施质量和总量双管控,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难关。看得出,环保部要从解决“质量”入手,重新平衡总量与质量的关系,使得环境治理成果与公众感受相匹配,进而扭转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

  “中国环保系统的主要矛盾,是执法偏软,大量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遵循。”3月2日,受陈吉宁委托,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出席新《环保法》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时也强调,今年环保部将更加重视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微信举报平台,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

  钟勤建:

  加强国家对长江流域管理的统筹协调。加大对长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施杰:

  建议在立法中明确,一旦城市绿化工程规划完成,政府部门应在多久内进行投资建设,使绿化工程得到落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两会期间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几天,来自四川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驻川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要尽快出台全国范围的生态补偿条例

  水环境治理,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他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通过前期的一系列调研,他将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大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钟勤建建议,加强国家对长江流域管理的统筹协调。流域的环境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统一,流域上中下游的保护发展应同步进行,并建立全流域监测执法一体化平台,尤其是跨省断面的执法,而重大项目的环评要实行会商。此外,要尽快出台全国范围的生态补偿条例,加大对长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推行IC卡排污管理,是生态文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不仅针对污水厂,而是要推向所有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目前,相关实施方案已经通过,项目已经进入公开招标阶段。

  今年适时启动扩大生态红线划定

  钟勤建透露,生态红线划定也是今年环保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我省选择了分别代表平原、丘陵、山区的温江、蒲江、松潘这三个区县做试点。今年将适时启动扩大生态红线划定。“下一步可能就选一些市为单位划定生态红线。”钟勤建建议,在推行过程中,希望国家生态红线划定的顶层设计上有统一规范。

  另外,我省环保领域的PPP模式试点已经启动。在去年12月下旬举行的四川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签约暨推介会上,有17个环保项目现场签约,占全部签约项目的6成以上。目前我省的PPP模式试点项目库中,环保项目的数量是最多的,涉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预计总投资仅次于交通项目。通过PPP模式,既加大政府投入,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力争在环境污染治理与环保产业发展的结合上闯出一条新路。

  改善城市绿化配套设施建设管理

  “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是改善环境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老百姓对房屋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房屋的质量,而是更加注重房屋周边的公共配套设施,尤其是小区内及小区附近公共绿化配套设施情况。

  今年两会,除关注司法领域的议题外,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施杰还将目光投向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改善我国城市绿化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状况,他提出了多项建议。比如,建议在立法中明确一旦城市绿化工程规划完成,政府部门应在多久内进行投资建设,使绿化工程得到落实;对城市绿化工程统一实行竣工验收制度,并且明确具体负责验收的行政主管机关;加大对开发商的监督,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要把建设配套设施和绿化公园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

  成都商报记者 王圣

  关注生态

  成都记者提问

  全国人大发言人

  成都商报记者韩利的提问昨抢眼 成都媒体融合初显实力,网上网下看“成都

  昨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两会”成都报道组、成都商报记者韩利就环境治理问题向大会发言人傅莹提问,得到了傅莹长达6分钟的详细解答。参加当天新闻发布会的国内外记者达数百名,成都媒体记者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提问机会。

  为报道好今年的全国“两会”,由成都市级各媒体组成的全国“两会”成都报道组,深入两会现场、捕捉热点,及时向成都市民传递“两会”声音,同时还向全国展现了成都在“新常态,万亿级”上再出发的信心与毅力。

  昨日上午11时,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全国“两会”成都报道组、成都商报记者韩利坐在了第五排中间的位置,这里正对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十分显眼。每到提问环节,他都高举起手。没想到刚刚过了三个问题,韩利就幸运地得到了提问机会。他将百姓非常关心的环境治理保护问题,提给了发言人傅莹。这一画面通过央视直播迅速传遍全国,同时也在互联网上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我们今天很幸运得到这次提问机会。能在这样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得到这样一个机会,也反映了我们成都媒体发展的成果。”韩利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此次全国“两会”成都报道组,采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两会报道中频频出现成都记者的身影,充分反映出成都媒体的实力发展和影响力增加。

  在四川代表团驻地,每天都能收到当日的《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场和各代表团驻地,还随处可见《每日经济新闻》的身影。作为在全国有极大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今年再次走入会场和各代表团驻地,通过最专业的财经视角为参会代表委员提供着新闻大餐。

  这都只是成都传媒集团两会报道的一个缩影。听“两会”声音,读成都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成都传媒集团提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和筹划,特别突出“报网互动,媒体融合”,实现了对两会报道的渠道全覆盖。成都商报记者 祝迅

  生态样本

  成都

  首批生态文明

  先行示范区的制度实践

  就在不久后,成都市民如果驾车行经绕城高速公路,一个全长80公里、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的环城湿地公园,将被尽收眼底。

  环城生态区不过是近年来成都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都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意识到自身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既要搞好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为全国各地树立标杆,在制度上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坚持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成都正以实际行动努力绘就一座 “宜居城市”的绿色梦想。

  构建环城绿廊

  重拳整治生态环境

  如今的白鹭湾生态湿地,正成为成都市民周末休闲的热门目的地,而它只是成都市湖泊水系建设工程其中之一。

  和白鹭湾生态湿地同时建成开放的,还有位于城南的锦城湖。如果从空中俯瞰,在元华路和绕城高速相交的4个角,各点缀着一片碧蓝色的湖泊。4个湖泊之间其实有暗渠、水沟相连,四湖一体,构成了锦城湖。白鹭湾生态湿地、锦城湖、锦江滨河公园一期,都是这条环城生态区上的一个部分,最终它们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除了通过“城市之肾与肺”来改善大气和水环境,成都还重拳出击拉开了“绿水行动”。2012年推出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2013年启动黑臭河渠整治,计划用3年时间消灭市域内所有黑臭河渠。

  据成都市环保局数据统计,2013年成都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9万吨、2.2万吨、5.7万吨和9.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26%、4.13%、6.83%和13.28%。2014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3天,达标天数比例61.1%。

  建长期生态保护机制

  立法保护城市绿肺

  环城生态区是由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总规模为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这块庞大的“绿地”,相当于整个中心城区面积的1/5。像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辟出这么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并用刚性制度保护下来,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

  按照“把生态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的思路,2012年10月《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通过成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成都开国内针对城市特定区域规划立法的先河,对环城生态区实行“绿线”控制。

  一系列的刚性制度,让城市周边的这块巨型、环状的生态用地被保护了起来,成为了中心城区的天然绿肺。

  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的成都,认识到通过立法建立生态保护长期机制的重要性。截至去年底,成都已修订完成《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积极推动《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起草完成《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草案)》和《成都市自然生态保护条例》,逐步构建成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积极探索环保体制改革

  加快制度创新

  与此同时,成都还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制度顽疾。

  成都创新乡镇(街道)环保管理模式,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格局,目前已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填补了乡镇(街道)环保工作无人落实的空白。

  此外,成都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责任,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成都,正朝着“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的目标砥砺前行。

  成都商报记者 张舒

  维护生态环境,人人都应尽份力

  点赞白鹭湾、锦城湖的同时,市民说……

  维护生态环境,人人都应尽份力

  前日下午,市民吴秀更新了微信朋友圈,图片中,她3岁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在绿意环绕的湿地中喜笑颜开。这里是白鹭湾,她配文称:自从有了这里,不出城就能亲近大自然,儿子和爷爷奶奶再也不怕没地方玩了……

  “这就是成都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极大成果”,自小生活在成都的吴秀近些年感觉到,成都对于生态越来越重视。同吴秀有一样看法的还有成都“跑友”郑建。作为“跑友”圈子的负责人,几年前,他最恼火的就是寻不到最佳跑步场所,“环境好的场地都在郊区,市区内就只能跑体育场”。不过,近两年,一个绝佳的跑步场所让他们流连,锦城湖。“而且我知道,成都还在建设六湖八湿地中的其他项目,将来建成,环城都是生态带”。

  低碳人士王洁也一直在关注成都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出的举措。她看到,成都划定生态红线、严惩焚烧秸秆、大力防治水污染等等,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但她同时认为,维护生态环境,每个人都需要成为志愿者,人人都应尽一份力。她认为,以身作则,虽是小事,但人人为之,就为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