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达州市水保工作的思考

07.03.2014  17: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为此,我们战斗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更加自觉地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土保持工作全局,实现达州生态建设跨越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幸福达州的必然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纳入报告中,充分展示了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把达州建设现代山水生态城市是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明确任务,是对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四川的践行,是加快我市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举措。达州市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森林面积59.4万公顷,水域面积达5.06万公顷,不仅是渠江、长江上游和汉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同时还是秦巴山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恢复区。全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4%。因此,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更显出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促进了达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认真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一)加快森林资源建设,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我市各县(市、区)把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启动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造林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林地、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到去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41%,达州市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通过了省绿委现场考核验收。
    (二)加强重点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积极实施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国家坡耕地水土保持试点项目、省级财政水保项目。综合治理小流域46条,治理面积645.63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273.4公顷,经果林5026.7公顷,水土保持林9386.7公顷,封禁治理23646.6公顷,保土耕作4246.7公顷。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共计完成投资15269.52万元。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完善,水土流失减少,地方经济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生态效益、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三)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绿色产业开发步伐,生态建设得到有效巩固。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条科学发展路子。要使生态环境建设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就必须建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后续产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在实际中,我市各县(市、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加快培育后续产业、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紧密结合,将生态建设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新能源开发等产业组合成了一个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大循环系统,使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项目捆绑、整体推进的观光生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多部门配合、多元化投入、多功能发展”的“三多”工程运行机制,切实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项实施,整体推进,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努力打造了新一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成功塑造了如大竹庙坝近万亩的秦王桃观光旅游生态业,渠县望江万亩黄花特色产业基地等典型的观光型、产业型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示范基地。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县(区)林业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仍需一个较长时间的治理过程。
    二是资源开采对环境影响较大,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公路、铁路建设、天然气开采、煤炭资源开发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较突出。“谁开发利用资源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和补偿”的法规制度还未完全落实。
    三是生态工程建设和管护经费不足。部分国家投资项目,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使工程规模受到影响。
    四是重建轻管较为严重。工程建成后,后续管护都交给了当地村社,特别是水保项目实施后的经果林、水保林、沟凼池等路的管护,需当地村社和群众进行管护。但在实际中,由于无专门的管护经费,无产业业主进入,沟渠路无人维修,苗木管护水平低,存活率不高。部份治理区村社等靠要思想严重。
    四、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尽快制定出台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完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上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区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尽快建立和实施资源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制定开发企业对资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开发建设单位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
    4.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产业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保障之举。应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围绕丘陵山区特色产业,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应把建设生态环境与落实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结合起来,把建设绿色生态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将生态自我修复建立在全面发展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上,使工农业生产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产业化程度。不断壮大产业基地,积极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
    5.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老企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6.依靠项目,打造新一轮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目前,我市已进入第五期(2014-2016年)农发水保项目和革命老区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2013-2017年)实施阶段。按照“综合选点、有效治理、规模成片、拓宽模式、融入特色、建成园区、整体推进”的原则,将竭力打造新一轮治理模式。综合选点就是要细化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确定项目实施区域,既要考虑当地实际,又要考虑治理后的效果,尽量选择坡度较缓,成形成片的流域;有效治理就是达到治理效果真正发挥出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发挥出水保工程的协调作用;规模成片就是治理程度高、面积大、整体效果好、沟凼渠池路配套;拓宽模式就是要在综合治理中,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融入特色就是将水土保持措施中的经果发展,沟、池、路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从而增强水保的内涵与外延;建成园区就是要在项目治理中形成闭合的园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均在园区内实施;整体推进就是水保工程要主动与部门自身项目和涉农项目捆绑实施,转变过去单纯型综合治理向整体型综合治理转变,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展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七)
    截至13日19时,堰塞湖水位(波罗站)2916.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