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生命线” 都汶路两侧山体“疗伤”近尾声

30.05.2014  12:51

奋战140多个日夜,上万人围堵20条泥石流沟

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南侧的张家坪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已于5月20日全面竣工。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四川日报记者 许静 方圆

5月底之前,确保汶川“7·9”特大暴雨洪灾区20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并发挥防灾减灾功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对“7·9”洪灾区沿线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承诺,也是我省地质灾害治理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危害最大、影响最大、治理难度最大……20处地灾应急治理工程,且不说都在悬崖峭壁上,仅所需的混凝土土石方量就达70万立方米,相当于修一条宽3米、厚0.2米的水泥路,从成都一直延伸至郑州。从1月中旬全面启动治理到5月31日,1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已经接近尾声。

应急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如何?是怎样修建的?质量是否有保障?5月29日,冒着绵绵细雨,记者再次顺着都汶路“生命线”,直击地灾治理现场。谁来修?施工单位全部具备甲级资质 “20处泥石流治理项目,无论是治理规模还是治理难度,在世界地灾治理史上都非常罕见。”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时间也是个问题,“当时省上确定全面启动工程治理的时候,离春节只有10多天了,说实话,心里还是捏了把汗。

让谁来完成这样的施工任务?“拳头”、“铁军”、“先锋”……在都汶路沿线的各大泥石流治理现场,随处可见印有这些标语的红旗。“荣誉是各个施工队伍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绝非浪得虚名。”省国土资源厅督导组高级工程师谷云勇介绍,去年,省政府下发了我省抢险救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在全国首创性地推出了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和监理项目承担单位储备库。“能进入这个储备库的,必须是技术水平高、专业实力强、应急治理经验丰富的单位,硬性的要求即是全部为具备国土资源部甲级资质。”谷云勇说。“如果没有上下拧成一股绳,这个工作不可能完成!”负责张家坪泥石流沟现场技术督导的申飞感慨。

据统计,20个泥石流治理项目,最多的时候现场施工人员有上万人。工程启动之后,包括2014年春节期间也没有一天停工。怎么修?条件艰难也要确保质量和速度

福堂沟是20条泥石流沟之一。沟渠与地面的坡度接近30多度,山上还积满了去年泥石流堆积下的近4万方松散物质。项目部经理龚剑至今记得,施工期间,混凝土输送管就被山上滚落的大石砸烂过3次。

施工时间短,施工现场险,质量和速度如何确保?

改变管理模式,由以前分头行动变为联动施工。在治理规模最大的七盘沟时,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全都驻扎现场。“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联动工作方式,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七盘沟项目部经理王乐喜称,按照正常程序,一旦施工现场出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需要重新勘察、设计,一来一去至少耽搁10天半个月,如今可当天解决问题。“七盘沟5个坝总共要浇筑17万方混凝土,这相当于七八个中等项目的工作量,如果按以前的工作方式,能够在9月底前主体完工就很不错了。

在施工难度最大的华西沟,当地的施工便道最窄处仅有2米,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滚滚岷江。而V型的山沟,最陡处坡度超过了60°,机械设备完全一筹莫展。“为了保证速度,施工期间我们不计成本,用上了各种手段。”华西沟项目经理王文锐介绍,人驮、马拉、车载、泵送,从最原始的方法到最先进的技术,在这条范围不大的沟沟里都可看见。

记者看到,20条泥石流沟中治理进度最快的张家坪沟,现场已不见施工队伍,大型机械也开始陆续退场。原来排导槽两侧坑坑洼洼的土地已经平整,种上了银杏、棕树、桂花……“好多工程不仅是如期完工,而且是提前完工,有点‘火箭的速度’。”省国土资源厅地环总站魏鹏说。修得怎么样?普遍按20-50年一遇标准修建

火箭”速度,如何确保质量?

七盘沟项目部放弃常用的人工搅拌混凝土作业方式,改为外购商品混凝土。“人工搅拌,都是工人自己估摸着水、沙、泥石的比例;而商品混凝土,则全部由电子秤来科学搭配分量。”王乐喜介绍。

还有监理方把关,每批运到现场的混凝土,都要取样化验,“光5个坝的主体工程就一共取样了500-600组。

类似的质量监管在其余项目中也都严格贯彻。

紧邻都汶高速的华西沟,去年因泥石流,导致沟渠下方的道路完全断道2-3天。在王文锐看来,今年新修的5个大坝,加上两个停淤场,一定能够确保这段路通畅。

据省气象局之前的监测预警,今年汛期,我省地质灾害为中等偏重,较去年偏轻。“20个应急地灾治理项目,普遍都按照20-5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修建,按照现在的气象预报来看,应该说今年基本上能够保护都汶高速及周边重点场镇人民群众的安全。”国土资源厅督导组高级工程师李冬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