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录取率超55% 生命科学学院现“最牛考研班”

14.05.2014  13:01

  
  近日,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0级2班传来好消息,全班29名学生中有16名成功考取研究生,其中985高校4人、“211工程”高校7人、中国农科院1人、出国读研1人,考研成功率达55.17%,被誉为“最牛考研班”。

  走进“最牛考研班”,同学们都说并不认为自己有多牛,只是想要把学习经验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重科研,早定目标

  “生物科学是个什么专业?学来做什么?”初入大学,不少同学都感到迷茫和困惑。结合专业特点,班主任袁明老师常常鼓励学生们大一就走进实验室,参加创新性实验、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等实践创新活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明白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进入实验室,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考上中国农科院的赵雷霖同学说,“以前学习就为了考试,完全是被动的,考完就忘了。到实验室后,要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要思考怎么解决,自己就会主动去查资料、积极探索。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效率自然高多了。”

  早早走进实验室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就收获了科研成果,为考研增添了亮眼的加分项。被英国爱丁堡大学医药类硕士录取的魏岚同学大二就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并参与学校科研兴趣实验《茶油的提取及其抗氧气性研究》并结题。在校期间,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两篇。这些科研经历成为她成功申请世界名校的重要砝码。

  更重要的是,科研让学生们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决心在专业上继续深造。不少同学早在大一大二就定下了考研目标,并着手规划准备。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忙碌,一些贪玩的同学感到了压力。不甘落后的他们也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规划大学生活。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因此被带动起来。

  “考研考上了不是结果,是新的开始。”即使考上了四川大学,贾志磊同学还是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做着实验,只是为了把毕业论文完成得更完美。在他看来,即使通宵做实验也不算辛苦。对于还要继续三年的实验室生活,他充满期待。

   互帮助,氛围浓厚

  “每次去图书馆上自习,总会在各个角落碰到班上的同学。”班级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一直被同学们津津乐道。手里有好的复习资料马上上传班级群共享,对复习进展相互监督……在这个班级里,考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你还能行不?”早上8点,看到同寝室的梅抗抗还没起床,刘中园大声喊道。见梅抗抗还是没反应,刘中园一把把他从床上拉了起来。大三还没过四级的梅抗抗英语基础差。为了考研,他每天早起晚睡,发奋学习,但时间长了也有犯懒的时候。每到这时,也在备战考研的刘中园总会站出来,督促他继续学习。就在大四这一年,梅抗抗终于过了四级,考研英语成绩65分,成功考上本校研究生。刘中园也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

  “我坚持不下去了!”杨勇不够自信,临近考试了却想做“逃兵”。“你千万不要放弃自己!不要还没到最后一刻就为失败找理由。”已经保研的武亚男不断鼓励杨勇,试图打消他放弃的念头。远在美国访学的袁明老师也发来邮件,为他分析存在的问题,希望他参加考试。最终,杨勇被拉回了考研战场,打了一场漂亮胜仗。

  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的郭亮星每天与书同眠。寝室里的单人床本就不宽,身高1.7米、体重130多斤的他床上一半都放着书,自己只睡更窄的另一半。与书为伴的他是同学们心中公认的学习榜样,激励着大家刻苦学习。

  “2009年保送上海交大的陈韵斐师兄是我偶像。我们学院去年也考得很好,还出了个‘最牛’女生寝室。”杨勇说,师兄师姐们的成长故事对自己启发很大。他希望把自己班级的奋斗故事讲给师弟师妹们听,把生命科学学院优良的学风一届届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