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为经济安上新引擎

18.09.2015  11:12
核心提示:无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服务效用。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从全球经济发展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深化专业分工,从而降低制造业的交易与营运成本,通过“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变革,促进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更好更丰富地满足消费者偏好。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看,一方面存在发展滞后、总量不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层次较低、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产业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之一,对相关产业发展、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

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一段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义重大。要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弥补现代产业体系的“短板”,必须从多方面着力释放生产性服务需求,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涌现出了一些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今年以来,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全力助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大干快上,呈现加快发展势头。

1.规模以上制造业保持在较为稳定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数据显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占国民经济行业中比重为49.5%,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目标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9550.9亿元,同比增长7.5%,保持在较为稳定水平;实现营业利润8073亿元,同比增长36%,从业人员235.6万人,同比增长3%,企业经营预期向好,经营预期指数为50.5%。

2.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对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3.7%,拉动营业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会议和展览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0.9%,拉动营业收入增长1.6个百分点。

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

今年1至7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1%,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49835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6%,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8.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9.9%,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9%。

4. 交通运输业平稳运行。

交通运输业作为传统服务业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实现收入平稳增长,效益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业5个行业累计营业收入13092.1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营业利润617.5亿元,增长2.1倍,吸纳就业人数579万。其中,随着高铁客流不断攀升,以郑州、西安、武汉铁路局、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扭亏为盈,铁路运输业企业营业利润由负转正;在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的环境下,航空运输业企业成本大幅下降,在收入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扭亏为盈,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218.2亿元,企业对未来经营发展较为乐观,经营预期指数为65.9%。水上运输业和管道运输业效益保持增长,道路运输业亏损幅度减小。

5.租赁业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专业化增强,作为为市场活动提供服务的租赁业得到快速发展。1-6月,租赁业营业收入455.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传统汽车租赁业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促进下,迸发出新的活力,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6月累计营业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19.3%。农业机械租赁也随着新兴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融资发展,较快增长,1-6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9%,营业利润增长27.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与我国雄踞全球的制造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相比,仍十分不匹配;与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发展滞后、总量不大等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还存在水平不高、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亟须加快发展。

1. 发展滞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

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经济任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专业分工难以深化,社会交易成本难以下降,国民经济运行效率难以提高,既无法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无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更高水平工业化的过程必然受阻。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制造业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低水平与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发展道路所形成的低水平制造业密切相关。依赖于低要素组合优势的低端制造只能产生低端服务需求,只能承担低价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只能是低水平相配套。而由于缺乏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又难以完成,由此两者形成一种僵滞状态,陷入低端锁定循环。

2.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作用不强。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或地区发展的领头羊,其对整个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企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逐步成长起来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聚集地,但总体上来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必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大多是“大而全”经营,除了核心环节,一些可以外包、专业化的服务业部门和环节“内部化”自己做,不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需求,使市场机会减少,且产生市场不公平竞争和服务价格扭曲,降低了服务效率。同时,由于改革不彻底,一些脱胎于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生产性服务机构表面上已经改制,但实际上与原单位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业务来往,往往通过限制保护的方式而实现封闭式垄断经营,对全社会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跨国制造+外商服务的外部供需循环不畅。

伴随着国际产业大转移而来的加工制造业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产业依托。然而,一是国际跨国公司为了紧紧抓住产业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对研发、营销等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不放手,自己产生的服务自己提供;二是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水平过低,本土企业无法为跨国制造业公司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服务,跨国制造业公司只能转而寻求跨国服务业公司进行合作。这样,跨国制造和外商服务之间形成外部供需循环,我国被排斥在外,只能沦为生产加工基地。

4.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然而从国际比较、自身内部结构和创新能力看,均存在较大差距。近10多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广州,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2%,生产性服务业仅为16%,相较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2%和28%)、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1%和28%)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9%和15%),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高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一段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全球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就业最集中的产业,是推动一国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也是各国竞相争夺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制高点。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义十分重大。

1.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作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重点发展的主导型产业。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总量规模、效益水平方面,还是在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低于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的经济体。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格局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一方面,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再制造化”进程,提升对产业价值链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容,也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拓展到研发、采购、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领域。

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以模仿、代工和低技术含量为主的产业发展空间已非常有限。加上近年来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能否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各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中间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农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并独立发展起来的,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扮演着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够延伸原有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生产性服务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与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相比,利润更为丰厚。在我国已积累了庞大制造业产能的基础上,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新价值。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拓展现有的分工网络,还能衍生出新的分工结构,有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2.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虽然目前已达46.6%,超过二产的比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与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相反,中国服务贸易连续12年处于逆差状态。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396.4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2105.9亿美元,服务进口3290.5亿美元,服务进出口逆差118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成为全球服务进出口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相关产业发展、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产能严重过剩,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既利当前又惠及长远。

3.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性、产业关联性和外部化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过程的服务,是作为其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通常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物流与运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消费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则是为了生产和创造更大价值而进行的中间性生产消费。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知识密集性,知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过程是其发挥作用的最重要途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日益专业化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有些生产性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的。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正向关联性。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正在日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性的生产服务行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

4.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从全球看,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发达国家依靠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显著提高了产业发展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获取了巨大的超额经济利益。

全球生产制造服务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围绕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纷纷制定相关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产业已经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总体看,我国产业仍然偏重于生产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突破口。

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以金融、综合研究和科学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约为56%,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仍然较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缓慢,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导致无法满足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化需求,阻碍了制造业升级步伐。

可见,如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存在结构矛盾和创新短板,势必难以发挥在价值链两端的作用,也必将使我国制造业继续处在价值链低端。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布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但是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加,也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是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将随之加深。因此,积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重构我国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价值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紧迫性。

要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弥补现代产业体系的“短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释放生产性服务需求,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服务水平。

第一,实施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增加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共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不宜再在竞争性领域增加投入,而是要侧重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深化服务业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全面实施这一税收新政,以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专业分工,从分工合作中寻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赢”。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因此,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第二,构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需求。拓宽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微型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破解融资瓶颈。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和适度引进“高新尖”端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理念新、商业模式新、服务手段新和服务产品新,而这一切都归结为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意识,科学合理建设人才库,建立人才引进、开发和共享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服务业人才,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