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

01.07.2016  15:23

 

 

甘洛县普昌镇哈木足村幼教点一群彝族孩子们正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做着游戏。

  (施建华)  汽车沿着蜿蜒的甘(洛)石(海)路行驶,当行进至素有甘洛“鱼米之乡”之称的普昌镇境内时,一座具有彝族风情的村寨映入眼帘。午后的阳光下,村头的幼儿园里,一群彝族孩子们正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做着游戏。

  这就是甘洛县普昌镇哈木足村彝家新寨。哈木足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集居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彝家新寨2014年建成,建筑以红黄黑为主调,新寨建设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活动室、卫生室、幼儿园一应俱全。村两委会1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就是村里的幼儿园,村委会前近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成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

  “村里以前没有幼儿园,送孩子读书要去距离很远的县城,很多家长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幼儿园园长罗知子说。

  下午三点,30多岁的村民阿尔布哈准时守候在了幼儿园门口。“我就是没上过幼儿园,学习老跟不上,长大后也没能走出大山。”阿木布哈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又重复自己的老路,他原打算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可镇上、村上只有中学和小学,如果要送到县城去上幼儿园,家里人还要去租房住,这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没想到有一天幼儿园会开在我家门前,而且不用花一分钱,女儿就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每天早上10点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阿木布哈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再也不会“耽误打工”了。

  “对我们而言,有了幼儿园真是方便多了,我女儿学会了很多歌,还会跳舞,讲卫生,懂礼貌,进步太大了。”对孩子的变化,阿木布哈很欣慰。“最关键的是,幼儿园是免费的,距离家的距离走路不过十分钟。

  “哪一天不把我的耳衣(彝语:孙子)送到阿依嫲格德(彝语:幼儿园)去,他就会不高兴。”在村民沙玛以铁看来,“一村一幼”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让孙子更讲卫生,“每天回家后,他就翻着书叫我念。”沙玛以铁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打工,他自己还要种地、喂猪,“一村一幼”不仅解决了照看孙子的难题,而且还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没有‘一村一幼’前,农村的学龄幼儿在村里自然生长,在地上摸爬滚打,卫生习惯不好,安全意识淡薄。”甘洛县教科局长朱德贵表示,有了“一村一幼”后,学龄幼儿在幼儿园里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安全得到保障,促进了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

  据了解,目前,甘洛县已完成198个幼教点建设任务,覆盖196个行政村。招聘辅导员650名,开设325个幼教班,招收幼儿10042名,开办率达到规划数的92.5%以上,基本实现了行政村“一村一幼”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