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全川 川陕甘将联合试点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17.08.2016  08:02

  将按功能细分为四大区,实行差别化保护

  本报讯(记者 李淼)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中,我省提出“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全球最为著名、最具影响的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怎么建?记者从8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解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第二场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川陕甘三省将联合试点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按功能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和传统利用区,实行差别化保护。

  川陕甘初步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划定

  会前,本报联合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四川新闻客户端及四川日报微博微信征集网友提问时,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一话题备受网友关注。

  对此,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透露,今年4月,由四川牵头,川陕甘三省启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工作。目前,三省初步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公园内人员资产清查等工作,编制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体制试点方案,正由三省联合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

  公园设计主要坚持四个原则——

  坚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这是首要原则,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

  突出体制创新的原则。把大熊猫分布地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林场(林区)等各种保护地的形式和范围整合纳入国家公园,解决跨部门体制性问题。

  坚持功能分区、差别化保护原则。结合国内外国家公园划建经验和四川实际,将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和传统利用区,实行差别化保护。

  坚持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原则。既坚持保护优先,又兼顾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要求;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充分调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

  保护大熊猫最有效载体是原生态的自然栖息地

  会上,对于有记者提及的“北京、上海、广州将建立大熊猫研究机构”,尧斯丹表示,大熊猫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最有效的载体是原生态的自然栖息地。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2015年末,野外大熊猫达1387只、人工圈养大熊猫364只,分别占全国的74%和86%,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都处于全国第一,在全国占主体地位。

  我省1963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些年,四川坚持统筹推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科研和对外交流,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良好影响。大熊猫已成为四川乃至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目前,我们尚未接到相关文件或消息。不过,如果北上广三地真的建立起大熊猫研究机构,对加强大熊猫科研和保护肯定是一种促进,这和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我们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切实向世界展现中国大熊猫保护的良好形象。”尧斯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