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老百姓的事就是头等大事

01.07.2015  14:45

□本报记者 杜蕾

甘孜州甘孜县和乡城县,海拔均在2860米以上,南北相距500公里,中间隔着3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高山。无论基础条件、资源禀赋,还是人文环境、工作侧重都迥然不同,但不管在哪里,有位县委书记总能破冰前行,深受老百姓的好评。

他就是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

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民生资金只增不减

县里再贫困,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每年用于民生的资金保持有增无减,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何康林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

到甘孜县之前,何康林在乡城县工作了6年。那里,20000多名藏族群众沿河而居、依山而耕,有的缺桥过河,有的缺路下山,有的缺水饮用。据统计,到2011年,未能解决安全饮水、农村照明、道路交通等问题的村落,涉及全县近80%的农村人口。

如何让他们告别“山对山、无路走”的日子?这成了何康林的“心病”。他和同事一起走遍全县12个乡镇89个村,深入农牧民家中开展调研,找寻解决办法。

2011年底,乡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本级财力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将新增财力的50%用于农村建设,实施以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为主的“四小工程”建设。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工程,成了藏乡农民的“”和“”,让他们走到山外,延伸眼界和梦想。如今,乡城县89个村实现道路村村通,3726户农户水、电、通讯、太阳能实现全覆盖。“啃硬骨头必须有股韧劲,穷地方办事更必须一个眼子一个钉。”何康林说。

到甘孜县履职后,何康林深入基层调研,广泛收集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推进“民生大改善”专项攻坚。甘孜县成立民生工作专班,落实民生项目276个,投入资金6.5亿元,有效解决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饮水、用电等民生问题。

以软乡弱村集中整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甘孜县斯俄乡群众不约而同发现了乡上的变化:“找乡上办事不拖沓了”、“干部服务有耐心了”……

去年底,甘孜县委对全县各乡进行综合摸排,发现斯俄乡存在干部管理松散、“走读”现象严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被评定为“后进党组织”。为让斯俄乡摆脱后进“帽子”,何康林先后两次约谈乡党委书记,逐一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安排驻乡村工作组成员与乡村干部谈心谈话,查找不足,迅速整改。“藏区要发展,党员必须带好头。”如何抓好藏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何康林思考着,实践着。

他带头挂帅庭卡、茶扎、斯俄等乡的集中整顿,以软乡弱村集中整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22名县级党员领导蹲点开展整顿工作,指派23名县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后进村“第一书记”;以群众工作全覆盖为抓手,组织甘孜县2952名干部职工与12870户农牧民结对子、认亲戚,送温暖、办实事;全面推行党建目标责任管理,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对全县机关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的“责任田”进行细划;推行“千件万件小事暖人心”为主题,以“认识人人、服务人人、人人需要、人人喜欢”为载体的藏区网格化管理。

在乡城县工作时,针对松茸、虫草等集中的边界常产生纠纷的现象,何康林提出收获季节在这些地方设立临时党支部,白天采摘、晚上组织百姓开展电影放映、唱歌跳舞等活动,将矛盾化解在未发之前。同时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支部,由邻近大村建立“联合支部”,以商议解决边界问题。

躬身实践,带出好班子、好风气。2011年以来连续4年,乡城县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指数名列全省前四名、全州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