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甘孜:“三农”发力 攻坚藏区深度贫困

26.01.2018  02: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去年,甘孜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农村改革、新村建设、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全州“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2017年,预计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84.5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4%;预计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长12.0%,首破“万元”大关,增幅居全省第一,有力地支撑了泸定县脱贫摘帽,全州366个贫困村退出、11787户48524人脱贫。

四川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对甘孜去年“三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批示:“建设两个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推动农旅结合、持续助农增收,甘孜特色有亮点。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三个脱贫奔康百公里产业示范带

村里分红了!”2017年12月29日,理塘县甲洼镇下依村村民们怀着喜悦之情奔走相告。

在村集体经济分红发放仪式上,达珍家是低保贫困户,分红595.35元。此次分红一共发放资金5.1120万元,实现了整村覆盖。

达珍说:“村里刚建合作社时,我以为是做做样子,没想到年底真分到钱了。

达珍说的合作社,就是该村依托理塘县现代农业园区,加入甲洼玛吉阿米田园综合体,引入的玛吉阿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10个,成功种植辣椒、西葫芦、番茄、黄瓜等有机蔬菜。村民们通过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获取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保底分红等多重收益。

如今,走进海拔3700多米的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绿油油的蔬菜、红艳艳的水果遍布大棚,村民们正忙碌采摘。在高寒、高原的独特气候条件下,村民们还能种上、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令人欣喜和向往。

在炉霍县,高原农业示范园已建起822.26亩的百合种苗繁育基地;24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正加快建设,完成4000米种植基地围栏建设;100个“飞地”产业扶贫大棚已建成,所种蔬菜已上市销售。

在道孚县,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去年建成2万亩春油菜基地,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赏花;麻孜乡建起300亩大葱基地;甲斯孔乡也不示弱,种植了45万棒黑木耳。

在泸定县,以特色水果、优质核桃、魔芋“三个5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半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增长173%。

在康定市杠江沟村,昔日撂荒地成为今日花果山,全村21户村民因发展优质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按照规划,该市未来苹果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亩,产值上亿元。

在雅江县,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100个菌棚已完成菌袋上架,年产值将达到600万元以上。

而巴塘县,去年完成2000亩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低改1800亩、新建200亩,完成700亩高接换种抹芽2次。巴塘、得荣、乡城光伏提灌试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去年未纳入百公里产业带建设范围的九龙、乡城、稻城等县也结合各自实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打造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奔康亮点工程。

这些都是甘孜大地上、产业花海中的闪光点。甘孜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生态农业飞速发展,为全州百姓铺平了一条脱贫奔康的幸福大道。

通过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目前甘孜全州已培育涉农企业142家、农民专合社2695家、家庭农牧场455家、种养大户3574家,流转土地经营权5.66万亩、林地经营权20.45万亩、草地经营权28.76万亩,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按照“一圈一带一走廊”现代农牧业区域布局,甘孜州正全力打造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两个百万亩”产业基地。

去年,全州启动了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东部大渡河流域重点打造12000亩羊肚菌产业带;北部集中建设三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百里青稞长廊和万亩春油菜产业带;南部启动理塘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雅江县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助推了脱贫奔康,在全州唱响了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的时代最强音。”甘孜州委副书记李江介绍。

在推进百公里产业示范带建设中,甘孜州坚持“县(市)主体,州级部门主责”原则,实行“一个州级领导主管、一个县(市)委书记主抓,一个农口部门牵头主推、一个科技团队技术指导”的整体联动机制,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目前,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初具雏形,已完成26个重点项目建设,多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为区域内农业产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农牧民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骑马赏花,景色真美,一路走来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理塘的汉戈村。”回想起去年九月在甘孜旅游时的情景,成都市民钟小姐的思绪还沉浸在花海的美景中。

汉戈村位于从理塘通往稻城亚丁的旅游干线上,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理塘县按照“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等契机,修建民俗接待中心、赛马场、游客中心、锅庄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并对村容村貌进行美化,在该村打造800多亩高原“人工+野生”花海,带动村民发展旅游脱贫增收。

去年仅国庆期间,汉戈花海就吸引了5000余游客赏花照相、骑马游玩,实现收入5万余元。

花海收入属于集体,每位村民都有分红。去年村里组织了三次分红,我家终于摘掉贫困的帽子,全村退出贫困也不再遥远了,感谢党的好政策!”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贫困户甲措告诉记者。

在稻城县桑堆镇,红草地、花海、别致的藏民居……新村美景吸引着海内外大量的游客。

近年来,稻城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坚持新村围绕旅游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变的思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旅游特色产品,着力打造具有历史传统、地域特色、民俗文化、高原风光的新型藏区小寨,用美丽战胜贫困。

在丹巴,“中国最美的乡村”已成为该县一张享誉国内外的名片。今年,丹巴将努力建设甘孜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县。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我一辈子都没敢想过的生活。”这是来自康定市营官村村民扎洛的心声,“以前住的土坯房,四处漏风,冬天屋里和外边一样冷,每逢雨天,总担心漏雨把棉被、糌粑弄湿。

虽已是寒冬腊月,走进扎洛的新房子,室内花开正艳。在卫生间,冲水式厕所干净卫生,水管里哗啦啦的山泉水,叮当作响。房子采光好,铺上隔湿气的木板,保暖舒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群众告别了昔日低矮、阴冷、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住进了温暖明亮的新房。

目前,甘孜州已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3个。前来甘孜州旅游的人多了,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去年,乡城县举办“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首届‘白色灌礼节’”,丹巴县嘉绒藏族乡村风情节,雅江县中国康巴汉子村“煨桑节”,泸定县“红樱桃”节……

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活动,甘孜州各县将特色旅游村落打造与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乡村的持续生态发展和群众的增收致富。目前,全州建成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1个,创建特色旅游乡镇26个、精品旅游村寨46个;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94亿元。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甘孜州围绕“四好”建新村,建好新村创“四好”,把“四个好”要求贯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始终。

石渠县在广大牧民群众中大力提倡“五洗一扫”活动,白玉县积极开展“陋习革命”,康定市常态化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活动……

通过积极引导、潜移默化,贫困群众逐步改变慵懒散、等靠要的现状,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的社会风气,夯实了从根本上拔掉“穷根”的思想基础。

去年甘孜州成功申报省级“四好村”51个,今年全州力争创建更多更好的省州县级“四好村”。

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 “圣洁甘孜”特色产品享誉全国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下,甘孜藏区群众尝到了发展带来的幸福味道。

以牧区改革“这个点”中心开花,甘孜借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牧场,破除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桎梏,逐步探索出甘孜特色的牧区发展之路。

石渠县购物先“赊账”,理塘县牦牛存“银行”,农业技术能“入股”……甘孜牧区处处新风貌。

据虾扎镇村民扎西介绍,镇上自筹资金成立腾吉畜牧专业合作社,牧民自愿入股,以贫困户为主。合作社开办的腾吉超市,采取半公益化的经营模式,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可先拿生活必备品,后付钱。

色须镇牧民泽让多登凭借一身过硬的牧草种植技术入股达龙合作社,每年多挣2万元,比全家挖虫草挣的还多。2017年,达龙合作社预计收入230万元,户均增收8550元。

理塘县开了第一家“牦牛银行”——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合作社,村民降央曲批用1头牦牛入社,因身强体壮,他和另外5户贫困户得到“照顾”,签订了3年的放牧合同。现在,他每年可领到4万元工资。

通过统一组织畜牧业生产、销售,变“逐水草而居”单一放养方式为标准化科学养殖出售,保障集体牧场科学高效运营,有力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17年,理塘县4个集体牧场,已出栏牦牛215头。

甘孜州推行“公司+合作社(集体牧场)+牧户”的模式,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构建良性利益联接机制,全州集体牧场牲畜出栏率达到24.5%,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多元增收鼓起牧民“钱袋子”。目前,全州已建成65个集体牧场,存栏牲畜15106头。

发展集体牧场,推行“四个转变”,开辟了高寒牧区产业脱贫新路径,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村要情》全文刊发,充分肯定甘孜州畜牧业助推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全州重点、难点在牧区。面对牧区脱贫奔康这块‘硬骨头’,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牧场,着力转变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破除长期以来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牧区发展道路。”甘孜州政府副州长何康林说。

与此同时,甘孜州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优绿特强新”上下功夫,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拓市场、促增收、助脱贫,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海拔3600米的理塘县乃沙村,去年,200多亩甜豆被空运到台湾,上了台湾居民的餐桌,全村60多户村民尝到增收的甜头,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蓝逸公司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甘孜州建起4个奶站,牦牛奶产品不断空运到北京、上海、江苏等高端市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解决当地群众1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上万元。

石渠县太阳部落农畜土特产公司生产的乳制品,通过国家SC认证,该公司也成为甘孜州首个获得国家SC认证的乳制品企业。初步估计,产品收购及销售渠道建成后,依托全县80多家牧业合作社,将覆盖全县23个乡、镇(场),9.7万牧民群众受益。

在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公司员工正忙碌着打造全州首个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额2.5亿元,解决120人就业。

近年来,甘孜州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抓好康东、康北、康南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基地+园区”“加工+园区”“电商+园区”等模式,做大做强“十大”特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2017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7亿元。

不仅建基地、搞加工,还要创品牌。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圣洁甘孜”走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圣洁甘孜农特产品已经享誉全国。目前,全州17个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5万亩,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175个、“圣洁甘孜”知名产品32个,2017年新建“圣洁甘孜”专柜5个。

好产品,还要有好的市场,真正做到让甘孜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

近年来,甘孜州着力加快电商发展,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目前,正按照“州建园区、县建中心、乡建站、村建点”的模式,全面建设四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在理塘县,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目前,全县已有100余种农特产品上架恩珠电子商城,13种农特产品上架京东、天猫商城。

新的一年,必将有新气象新作为。”甘孜州委常委、农工委主任舒大春表示,今年,全州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两条国道沿线、三大流域等重点区域,成片成带成规模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拓展提升3个百公里脱贫奔康产业带建设成效,实现18个县(市)并进,力争每个乡镇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村有1至2个增收产业,努力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稳定和谐的目标,为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

(杨琦 李洋)